发布时间:2024-11-30 10:51:36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社 北京10月16日电 题:中国首颗原子弹“老邱”:甲子有回响、激励后来人
中新社 记者 马帅莎
“8点钟,老邱住上房,开始梳辫子。”
60年前的10月16日,当“老邱”梳完“辫子”,伴随一声惊雷巨响,中国西北荒漠上升起一朵巨大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声“东方巨响”震惊世界,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穿越一甲子,这声巨响犹在耳畔,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在当下依然激荡回响,历久弥新。
一直以来,人们亲切地将这颗原子弹称为“争气弹”“大炮仗”,事实上,它还有一个代号“老邱”。原因在于,其外形似球,所以取“球”的谐音“邱”;原子弹上连接引爆雷管的一条条电缆线,好比姑娘的“辫子”;装原子弹的容器则叫“梳妆台”;原子弹送到塔顶称为“住上房”。
这位“老邱”面世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出“两弹一星”奇迹,受到世界高度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撰文指出,中国相继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氢弹,为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促进了国内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干出这一番惊天动地大事的,却是一大批“做着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钱三强放弃国外工作回到祖国,他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朱光亚曾号召同学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人民,晚年评价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为中国研究核武器。
1999年国庆前夕,23位曾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7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今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面向社会重新开放。此次通过拓展建设、更新展陈内容,馆内收录、展出了与“两弹一星”研制相关的档案史料、重要仪器设备以及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两弹一星”元勋、“两弹一星”研制任务参与者的相关珍贵文物共5000余份,其中多数为首次对外展出。
作为“两弹一星”研制亲历者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洵表示,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在科研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始终瞄准国家需求,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不断续写新时代篇章。
今年正值“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当下,“两弹一星”精神仍旧焕发着时代光芒,激励和鼓舞着年轻航天人。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成功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当天恰逢“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百年诞辰。“做好了这件事情,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邓稼先曾为核事业发展隐姓埋名28载。有观点认为,这独一份的月背“土特产”是对邓稼先的崇高致敬。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亦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和平、捍卫和平。“老邱”亮相当日,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今年,中国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一次审议大会第二次筹委会提交了关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倡议的工作文件。10月16日,中国外交部表示,历史与现实证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有助于增进战略互信,推动核裁军进程,有效减少战略风险,促进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中方愿同各方一道,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目标继续努力。(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