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便民驿栈”受欢迎(体验·民生一线观察)

发布时间:2024-11-30 19:54:04 来源: sp20241130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莲宝路的公交便民驿栈。   王 超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本版聚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反映各地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 

  ——编  者

  

  3月,行走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北街,柳芳公交场站北侧,一处蓝白相间的果蔬摊格外打眼。

  定睛细看,这处摊位不太寻常——头上连了“天线”,脚底长了“轮子”。原来这“小型菜场”是由一辆公交车变身而来,车厢顶部的几个大字——“公交便民驿栈”分外醒目。

  小小“公交便民驿栈”这道城市里独特的风景线,将如何启迪城市治理?记者近日走近公交便民驿栈,解码新业态背后的新实践。

  何以吸引客流?

  便利又便宜,驿栈选址有巧思,合作运营更专业

  “豌豆两块五,西葫芦一块九,耙耙柑五块六……”清晨7点,柳芳公交场站北侧,工作人员敞开车窗、支起货架,路旁停驻的一辆公交车摇身一变,成为一处“生鲜商超”。

  30平方米左右的车厢里,分成4个档口。三层货架上,青绿鲜嫩的菠菜、翠绿带刺的黄瓜、饱满红润的西红柿一溜儿排开,琳琅满目,甚是热闹。不一会儿,附近街坊三三两两聚拢过来。

  “这里位置便利,果蔬价格也便宜。”家住附近的李奶奶送完孙子上学,遛弯儿的工夫顺道走进驿栈,挑选蔬菜,“这儿的果蔬水灵,价格也比周边的超市便宜,我隔两天就会来买一趟。”

  说话的工夫,前来采买的居民络绎不绝。“每天上架的品类不少于120种,当天上货当天就能售罄。”装袋、称重、结账……售货员范师傅忙个不停,早7点开门,一直忙到晚10点闭店。

  “便利又便宜”,老百姓的心声里,凝结着运营者的心思。

  选址有巧思。以驿栈为圆心,向南,紧邻柳芳公交总站,来往车次频繁;向东,不足百米便是地铁站,人流量大;再向外扩,1公里内辐射5个大型社区的上万户居民,还有学校、医院分布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既方便了市民,也保证了客流。”北京公交便民驿栈项目运营负责人吴宏伟说,他们曾在路口实地测算,驿栈所在路口每小时约有上千人流量。

  运营更专业。“驿栈采取公交公司和专业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吴宏伟解释,前者的场站资源叠加后者的供应链资源,使销售的商品价格比市场价低10%—20%,为居民带来了实惠。

  公交车变身便民驿栈,让场站的边边角角变成“金边银角”。以柳芳便民驿栈为例,自去年3月底开业以来,不到一年时间,累计服务人群约21万人次,销售蔬果总量近35万公斤。“日营业额能达到1万元左右,相当于一家80平方米左右果蔬超市的水平。”吴宏伟说。

  创意从何而来?

  缺什么补什么,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公交服务转型

  成熟一个、运营一个。如今,公交便民驿栈的探索正逐渐推开。

  “近一年来,已投入运营或试运营的公交便民驿栈项目达23处,覆盖北京7个城区,累计客流约73万人次。”吴宏伟介绍,今年春节期间,柳芳、马官营、南湖渠等多个栈点不打烊,供应不断档,货品不涨价,2月10日至17日,便民驿栈客流量就超过1.6万人次,成为不少市民街坊的“心头好”。

  栈点数量在增加,服务品类也在扩充。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马官营公交场站西南角,4台公交车改装而成的便民驿栈里,不仅果蔬、肉类、冷饮等商品一应俱全,营养早餐、自助洗衣、十元理发等便民服务也应有尽有。经过拆围栏、铺地砖、修台阶、安座椅等一系列整治,曾经封闭在场站的内部边角焕然一新,成为一方整洁的街角公园。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周边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出发,我们不断延伸驿栈的服务触角。”北京公交集团基建行政部业务主管杨跃告诉记者,去年7月,集团开展大调研,发动职工进社区、访居民、做调研,半数受访者希望在家门口开办果蔬店,餐饮、理发、缝补等需求紧随其后。正是根据这些需求,项目团队“一栈一策”丰富更新驿栈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加精准的便民服务。

  散落在北京多个城区的公交便民驿栈,在加速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同时,也记录下传统公交转型的身影。

  2022年,北京市商务局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挖掘交通场站、公园、园区等空间资源”,强调“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企业,梳理、开放所属空间资源,布设便利店(社区超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我们拥有700余个公交场站,遍及城区各个角落。以此为契机,通过整合边角资源打造便民平台,不仅能补齐社区便民服务短板,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还将助力公交从城市公共交通提供者向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型。”杨跃告诉记者,目前,以公交场站为支撑,以便民驿栈为主体,通过为市民提供从交通出行到生活休闲的一站式服务体验,一个个以场站为中心的微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

  如何持续发展?

  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公交公司跨界经营,新业态是否可持续?变身“小菜场”的公交车,未来将驶向何方?

  “公交便民驿栈既解决了老百姓买菜难的问题,又拓展了公交业务服务,实现了多方共赢,为城市空间创新利用做出了新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事实上,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中,除了公交车的改造,各地还有许多创新探索。比如,人防隧道被改造为科普长廊,人行步道变身成“潮汐摊区”……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盘活内部资源,提升空间利用率,实现“一点多用、一店多能”。在马亮看来,推进这些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把闲置的空间、时段和资源最大化利用,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的再开发和再利用。

  如何让新业态可持续、有优势,不沦为“昙花一现”?

  一方面,有赖于社会治理持续创新。

  “对于公交便民驿栈这类新业态,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马亮提出,与此同时,也要为此类创新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和包容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更多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其中,使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更加便民惠民。

  “在改装的公交车上售卖生鲜尚属首创。每个栈点的规划、建设、运营都需要与多个部门对接办理相关证照及许可。”吴宏伟期待,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促进便民服务业态的相关细则,助力公交便民驿栈在更多街道社区落地。

  另一方面,经营主体也需积极作为。

  “项目运营一年来,基本实现‘微利可持续’目标。要想走得长远,必须形成规模效应。”杨跃介绍,下一步,公交集团将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努力确保“开一个成一个”,将驿栈打造成为基于公交网络的全方位智能服务平台,力争未来完成全市上百个栈点建设,成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19日一早,在一声声叫卖吆喝中,安河桥驿栈开启试营业,这是海淀区第三家、北京市第二十四家公交便民驿栈。全新升级的两辆公交车沐浴在晨光里,扮靓了街巷、聚拢了人气,为更多邻里街坊带来便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9日 19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