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创新中让经典历久弥新、永葆光彩(坚持“两创” 关注新时代文艺)

发布时间:2024-12-05 08:53:16 来源: sp20241205

  制图:沈亦伶

  核心阅读

  今天对传统经典的改编,要围绕着艺术形象下功夫,艺术形象能不能立起来,能不能既蕴含传统精髓又体现当代审美旨趣,成为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

  传统经典的当代改编,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新时代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思考熔铸到传统中去,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的生命力

 

  前不久,“吴承恩作品票房59亿元”冲上网络话题热搜榜,引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有关应用程序上,明代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国产电影票房上的贡献已达59亿元之多,共“参与”135部影视作品。紧随其后,蒲松龄“参与”作品120部,施耐庵100部,罗贯中67部,曹雪芹41部,相关作品深受观众欢迎。

  古代文学经典一向静水流深,以“票房”为视角,人们发现传统经典竟如此强有力地参与到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中来。正如有的网友感慨:“《西游记》简直承包了我的童年。”不只《西游记》,动画片《大闹天宫》(1961)、电视剧《西游记》(1986)、《红楼梦》(1987)、《三国演义》(1994)和《水浒传》(1998)等作品,都是源自传统经典的影视再创作,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成为公认的时代精品,构成一代代观众的文化记忆。这是经典绵延传承的力量,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力量。

  为何近些年中国电影特别热衷于改编传统经典?一方面,是由于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的熟悉和热爱,另一方面,源于经典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艺术形象在他们的阅读经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人物独特的性格魅力倾倒,伴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或惊、或喜、或怒、或嗔,是阅读的乐趣之一。在很多人眼中,《水浒传》比较吸引人的是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和宋江的故事,《三国演义》的聚光灯则更多照在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身上,《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师徒四人的冒险,但读者尤为感兴趣的还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有时候,由于人物的吸引力过于强烈,读者不得不跳过古典作品中颇为常见的“有诗为证”,径直去探知人物的命运走向。

  必须注意到,这些艺术形象在历史上其实一直处在变化的过程中。除了《红楼梦》这样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作品外,绝大多数古代叙事作品都有着漫长的流变史。在今天通行的吴承恩一百回本《西游记》之前,石猴闹天宫、西天取经等故事,就已经比较完备地出现在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以及杨致和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中。在罗贯中《三国演义》问世前,刘备、关羽和张飞的故事至少在晚唐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经过宋元时期以话本、元杂剧等形式的各类改编,更是变得家喻户晓。因此,吴承恩、罗贯中既是创作者,也是将民间喜闻乐见的传奇故事发扬光大的集大成者。不断流传,不断吸纳时代性,其实是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形象在历史上的常态。

  正因为读者总是愿意对文学中的人物予以特别关注,使得孙悟空、林冲、诸葛亮、林黛玉这类经典艺术形象对中国人来说尤为熟悉。每一次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围绕着艺术形象的话题都会引发关注。从演员选择到剧情增删修改再到服装化妆道具设计,人们广泛议论的焦点,都是希望艺术形象既能保持传统的味道,又能有新颖的创意。这就意味着今天对传统经典的改编,要围绕着艺术形象下功夫,艺术形象能不能立起来,能不能既蕴含传统精髓又体现当代审美旨趣,成为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

  古代文学经典及其艺术形象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超级IP”,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有时甚至会超越文艺作品本身,辐射到人们的生活。例如,《三国演义》就在整个东亚地区深入人心,是中国文化拥有世界影响力的标志之一;1987年版《红楼梦》的拍摄和热播与地方文旅联动,把文艺经典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丰富人们感受经典、体验经典的方式。正是这些“超级IP”所具有的故事感染力和市场号召力,使得各类影视剧制作方瞄准经典资源,不断将传统经典搬上银幕荧屏。

  传统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我们对其必须保持足够的敬意并加以精心呵护。尊重与保护并不意味着在经典面前亦步亦趋。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相呼应,才能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源泉。

  传统经典的当代改编,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新时代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思考熔铸到传统中去,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的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出发进行艺术探索。

  一是扎根于时代和我们脚下的土地。文艺作品对传统经典的再现与改编,要始终立足时代的发展变化,以经典艺术形象的再造来积极回应时代要求。比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系列《西游记》题材动画片、戏曲作品,正是重新激活了孙悟空这一传统艺术形象。这种时代性与民族性水乳交融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不断对传统经典进行增删改写的过程中,其实也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氛围、社会意识、思想观念,以及中国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都注入其间,使得经典艺术形象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部部经典,在历史中生成,容纳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审美观念、生存智慧、伦理态度以及处世哲学,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人们每一次翻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或观看相关题材的影视剧,走入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将获得情感上的共振共鸣。

  二是充分拥抱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手法。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途径、艺术创造形式、行为交往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文艺工作者只有积极拥抱新技术,才有可能不断创造出更符合时代审美特征、更加精美的艺术作品。例如,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制作过程中,“山妖追逐江流儿”的段落由于人物动作和3D场景光影过于复杂,仅仅1分多钟、1500多帧的影像就让动画团队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处理。几年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2023)的制作方充分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使得动作捕捉、分镜设计以及场景渲染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创造出极具真实效果的盛唐景象,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技术的进步为再现经典、创新经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必将赋予传统精粹以更震撼、更绚丽的艺术光彩。

  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传统经典的滋养。当下以各类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经典进行的改编,给新时代文艺带来显著的活力与影响力。以时代精神焕新传统经典,将当代人的立场、思想与情感注入传统形象,让今人与古人实现对话与共振。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2日 18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