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国风女孩参考古画还原宋代灯会

发布时间:2024-12-06 05:18:33 来源: sp20241206

  今年春节,国风女孩陈喜悦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重现了鳌山灯棚。她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从《清明上河图》《灯戏图》《上元灯彩图》等古画中寻找灵感,联系手艺人用竹子、油纸制作长龙灯、瞻淇鱼灯等,重现了《东京梦华录》中描绘的“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此前他们还策划了“西湖送花”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公益活动。2月19日,陈喜悦做客《面谈》,分享他们用独特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式浪漫的故事。

  让现代人领略古老而浪漫的韵味

  制作鳌山灯棚时参考古画

  记者: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决定制作鳌山灯棚?

  陈喜悦:回头来看,当初决定制作鳌山灯棚,是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临近今年春节,我想起了《武林旧事》中的一句名言:“一入新正,灯火日盛”,古人常常张灯结彩迎接新年。于是,我心中便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何不在这个喜庆的时刻,重现鳌山灯棚,迎接甲辰龙年新年的到来,让现代人也能领略到那份古老而浪漫的韵味呢?

  2023年,我作为文化达人入驻了西溪湿地,共同打造中国式审美的美学空间。所以,有了做灯会的念头之后,便与西溪湿地沟通,一拍即合。再现鳌山灯棚这一历史盛景,以迎接甲辰龙年新年的到来。

  记者:您介绍一下鳌山灯棚“人造仙境”的设计思路和历史文化?

  陈喜悦:古人对于鳌山灯棚的设计灵感源于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巨鳌戴山”。在传说中,“巨鳌”是一只背负五座仙山的神兽,而这些仙山象征吉祥,寓意美好。“鳌山灯”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以灯彩的物质形态对“鳌山”神话意象的模仿再现和具象表达。我也希望将古人的这种浪漫情怀带进现代,于是决定重现鳌山灯棚的场景。

  鳌山灯棚整体场地的高度大约5米,宽大约8米,分为四层,彩楼包括三层,顶部建筑为另一层。设计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宋画中的彩楼和建筑风格,以及明清时期关于鳌山灯棚的图像资料,力求还原出宋代鳌山灯棚的独特韵味。在灯棚的顶部,模拟“仙山奇境”的建筑是宋代典型的“十字歇山顶”结构。此外,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我们还设计了十二生肖守护神的卡通形象。

  “鳌山灯”最早记载出现在北宋时期,但除了文字之外并没有确切的图像记载宋代鳌山灯棚的样子。关于鳌山灯棚的记载《武林旧事》和《东京梦华录》里都出现过,明代和清代有很多关于鳌山灯棚的图像流传了下来。图像与文字相结合,我们模拟了鳌山灯棚的大致样貌。为了更具宋代风格,我们参考了宋画《闸口盘车图》和《清明上河图》中的“彩楼”做主体框架,在“彩楼”的框架之上做各类灯彩装饰。我们考虑到景区游客群体,设计了十二生肖守护神的卡通形象,这些卡通形象参考了经典宋画中的造型,或“斗茶”或“奏乐”或“泼墨挥毫”或“肩挑万物”……不同的生肖造型表现出宋代的历史风俗与美学文化。设计过程中,遇到拿不准的历史问题,我们请教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老师,赵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记者:为了制作好鳌山灯棚,您做了哪些努力?

  陈喜悦: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设计制作、现场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关于宋代灯笼的图像资料相对较少,我们不得不反复推敲和尝试。在施工过程中,时间紧迫和天气因素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无论遇到的困难有多棘手,我们都没有放弃。我们加班加点赶工制作,也得到了很多朋友和网友的支持和帮助。最终,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个项目。虽然过程艰辛,但成果令人欣慰。最重要的是,我们团队小伙伴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专门找手工艺人制灯

  为其拍摄龙年贺岁短片

  记者:为何专门找手工艺人制灯,这样会不会耗时很久?

  陈喜悦:我们选择找手工艺人制灯,是希望能够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尽管这个过程确实耗费时间,但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值得去做的事情。手工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精美的灯笼,每一个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匠心独运的工艺。这些灯笼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记者:鳌山灯棚搭建完成后,您又组织了40多位传统文化爱好者,一起出演拍摄了一部龙年贺岁短片,为何会专门去拍摄这样一个短片?

  陈喜悦:我们拍摄龙年贺岁短片,是想要以年轻人的方式来记录这个凝聚了很多心血的作品。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和推广。视频可以向更多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鳌山灯棚背后古代节庆的场景。我们也期望这部作品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中。

  “火”出圈的是传统文化

  “00后”运用创新推广传统文化

  记者:去年6月,很多人认识您,都是从浙江杭州西湖边一段“挑花郎和卖花姑娘”的视频和图片,当时也上了热搜,您怎么看待自己“火”出圈呢?

  陈喜悦:对于自己“火”出圈的现象,我认为这更多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大家关注。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这是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的事情,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决心和信心。

  记者:作为“00后”,您觉得为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年轻一代可以做些什么?

  陈喜悦:作为“00后”,我认为年轻一代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上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传统文化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记者:未来关于传播传统文化,有些什么计划?

  陈喜悦:未来,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我将深入挖掘更多被遗忘的非遗文化,通过创新的表达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同时,我还将积极参与各类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与国内外的朋友分享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它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魅力。此外,我还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表达能力,更好地担当起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和使命。

  记者陈静茹 实习生龚柔佳

  (武汉晚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