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07:15:57 来源: sp20250104
鱼灯历史悠久,起源于北宋,繁盛于南宋。手工制作的鱼灯形状精巧,画工精美,独具地方特色。而在花木兰故里河南省虞城县,说起鱼灯,人们无不提及九零后小伙王站。
王站是虞城县利民镇土园村一位青年画家,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氏家族鱼灯在他这里传了第五代。
王站说,从民国时期他高祖母那一代,就有制作鱼灯的一个技艺。他的高祖母王扈氏,常常会制作一些手工艺品,拿到大集上去售卖。她会在元宵节制作一些花灯,各种各样的灯笼,其中就有一些鲤鱼形状的灯笼。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走进利民镇土园村王站的工作室,小小的工作室内挂着几盏精致的手工鱼灯,古朴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每一件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和传统文化气息。
扎骨架、画图、上色、成品,一道道工序下来,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鱼灯呈现出来。王站说,一件渔灯作品的诞生要经过20几道纯手工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步骤,每一步都有讲究,每一个渔灯作品都倾注着手艺人的心血,每一个步骤 ,都精益求精。
王站正是凭借着对非遗传统技艺的热爱,日复一日地淬炼心性,用细致的作品回报时光与岁月。
据王站介绍,他与第四代家族传承人姑姑王改新一起,结合家族传承下来的技艺,结合时代的审美创新,丰富鱼灯的形貌,加入了一些生肖元素,制作了老虎鱼灯、兔子鱼灯、龙鱼灯等象征美好寓意的鱼灯作品,为传统技艺注入新鲜的活力。
从2019年起,王站就和姑姑一起,把这个家族技艺重拾起来,融合了一些想法,进行一些改革创新,升级了一些它的材质和一些工艺技巧。他家的鱼灯改革创新之后,首先升级骨架。以前做的鱼灯,骨架是柳条,还有高粱杆儿,现在是用竹篾。竹篾和高粱杆儿相比更结实,保存时间更长一些。原先灯的外面可能就剪一些剪纸,一些简单绘画,升级之后,把鱼灯的全身进行精致的手绘,全部用的都是一些矿物质原料,可以保存很多年不会褪色,不会变色。
王站的鱼灯制作从造型设计到龙骨扎制、丝绢绷糊,再到整体图案的设计、绘制、组装和配饰的设计制作,全部由纯手工打造,一盏鱼灯的工时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如此复杂的工艺,考量的是艺人在空间架构、色彩搭配、艺术创作等全方位的能力。王站说,其中扎骨架是最难上手的,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篾扭出基础造型,再用棉线固定,随后糊布上浆,上色装饰。骨架的轧制,到蚕丝、宣纸的绷糊,再到图案的绘制,难度非常高。骨架需要蜡烛加热,如果一不小心,它就会断掉,做好的竹篾就作废了。骨架扎好,宣纸都糊好,再上色彩绘。彩绘是一些矿物质原料,一整套通身都是满绘的作品,在这个流程上耗时较久,而且难度更大一些。
制作好的鱼灯造型古朴生动,色彩典雅细腻,鱼头、鱼身、鱼鳍连接组合,动静结合,美不胜收。挑着鱼灯在村里的巷道穿行、游荡,与村里斑驳的老墙相映衬,形成一幅古朴喜庆的画卷。
王站说,鱼灯制作既是对家族记忆的传承,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盏小小的鱼灯,寓意着美好生活的祝福。他将坚守并传承这门家族技艺,将其发扬光大。(王支援 谢华)
(责编:曹淼、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