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再唱“六尺巷”——欣赏黄梅戏《倾宁夫人》

发布时间:2024-12-31 07:04:12 来源: sp20241231

原标题:新民艺评丨韩再芬再唱“六尺巷”——欣赏黄梅戏《倾宁夫人》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是安徽安庆的故事,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表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故事。以各种戏剧形式在舞台上表现六尺巷题材的剧目久演不衰。这一回,安庆的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又来沪上演黄梅戏《倾宁夫人》,以一个新角度再唱“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在民国期间就有记载。姚永概的《旧闻随笔》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倾宁夫人》的创新在于,编剧聂圣哲把倾宁夫人置于冲突的漩涡中心。以她的大度与智慧,化解了张、吴两家的争地矛盾,化解了她和县府何熙霓大人的矛盾,维护了大伯公张英大学士身居高位却谦让亲民的名声,并开辟了一条流芳百世的“六尺巷”。

这位美丽的夫人是从江宁嫁到桐城张英家的侄媳,丈夫去世后挑起打理张家事务的重担,因而人们称她为倾宁夫人。戏剧以张家和吴家的地契有重叠的三尺地纠纷而展开。张家开工喜建新宅,以便等在京城的大学士张英告老还乡时颐养天年。不料被邻居吴家以“张家占有吴家土地三尺”之由,把张家告到衙门,责令停工。当吴有理和倾宁夫人对簿公堂时,张家亮出了明朝地契,吴家也亮出了清朝地契,重了三尺地,其中有何蹊跷?地契应遵循先来后到的道理,还是以清朝律法为准,引出了两家的一系列冲突。

吴家人为了不被张英家人以权势欺负,张家人为了维护家族的颜面,各不退让,难寻解决方案。尤其是族长爷向倾宁夫人发话:“你家是我张姓全族之顶梁,这件事你千万要顶住,绝不能让哇!”给了她极大的压力。但是,在两家人吵闹互不相让的时刻,她一面派人急驰京城向大伯公请示,一面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随波逐流,仍然尊重将张家告上衙门的吴有理,以礼相待。她端庄贤淑,知书达理,治家有方,严格教育小辈,仁爱慈善,对家里的“下人”也很关怀。她身上这些为人立世的可贵因素,使她自带主角光环,受人爱戴。

《倾宁夫人》的故事经过编导的再创造,情节和人物大大的丰富了,有悬念、有伏笔、有生气、有趣味。全剧高潮迭起,冲突尖锐,生动地塑造出具有桐城这个浸润着儒家文化传统的地域人物所特有的秉性、气质、品格,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不断开拓了黄梅戏艺术新境界。

韩再芬无疑是严凤英以后黄梅戏剧种的代表性艺术家。她的嗓音、容貌、身材条件,都具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嗓音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吐字清晰,韵味醇厚,浸润着黄梅戏本土的独特风味,有一种富于磁性的艺术魅力。

韩再芬唱黄梅戏,有难能可贵的坚持精神。她说:“时代是由众多个体组合起来的,但是作为个体来讲,我觉得还是要有坚守。”她10岁登台,40多年来,演过上百出戏,每年创作新戏,塑造出上百个不同身份、年龄、性格、命运的女性形象,因此有“黄梅戏女中之龙”、“黄梅戏皇后”之称。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恒夫认为,可以把《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倾宁夫人》这三部讲徽州与安庆故事的戏,定义为“安徽三部曲”,讲述分别发生在清末民初、清代咸丰、清代康熙年间,安庆与徽州“文化区域”的事情。我以为这样的评介是很恰当的。无论是《徽州女人》中的“女人”、 《徽州往事》中的“舒香”,还是《倾宁夫人》中的夫人,都表现了韩再芬出众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和演唱才能。

“六尺巷”的故事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告诫我们为人处事要谦让,即所谓“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的天高海阔,走出光照后人的历史评说。倾宁夫人说,修宅修巷修万事,修身修行修永世,竹修气节人修品,修为世间第一事。有时,让并不是输,也不丢颜面,是内心有强大的力量,才敢于谦让有度。《倾宁夫人》的最后一幕以高潮迭起的众声演绎揭示:“常说温良恭俭让,让字当头心开朗。让字换来巷一条,子孙后代便利享。让字岂止宽六尺,让是做人第一桩。让字常记心豁达,让字传世代代旺。”这几句话,令人回味无穷。它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震撼,提振着人们的灵魂一直向上。(戴平)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