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4:42:29 来源: sp20250105
“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今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时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先后召开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推动西藏人权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日前,记者赴西藏实地采访,切实感受到西藏各地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各族人民相亲相爱
白墙红檐的藏式建筑沿街排开,酥油茶、奶渣、风干肉等商品琳琅满目,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拉萨著名街区——八廓街。
“现在的八廓街,风貌和我小时候一样。这些年经过多次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水、电、路、通信等设施越来越完善,还实施了供暖工程,我们这些老住户的幸福感大大提升。”53岁的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道八廓社区党支部书记次成从小就住在这里,他告诉记者,“在八廓街一带,有不少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院落,我们称之为民族团结大院。在这里,每天都有各民族相亲相爱相助的故事。”
八廓社区曲苏大院是一个有汉、藏、回、彝等民族群众共处的大院,居住着14户人家。来自四川南充的王军在此经营一家小店。“2016年我来这里创业,尽管和邻居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不同,但大家互帮互助、相处融洽。邻居们经常主动给我送米、面、油等,让我感到很温暖。”王军说。
“各族人民相亲相爱,茶和盐巴永不分离。”这是居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作为多民族聚居区,西藏有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5个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以上,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感谢汉族医生,治好了我孩子的病!”那曲市人民医院儿科病房走廊里,来自嘉黎县的藏族妇女贡桑曲珍提起儿科主任郑皖亓,赞不绝口。
贡桑曲珍9个月大的孩子得了肺炎,在医院住院治疗了7天,马上就能出院了。“这里的环境和医生水平特别好,感谢他们不远万里来那曲帮助我们。”贡桑曲珍说。
郑皖亓是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儿科医师。去年7月,她已完成了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却舍不得离开。她说:“援藏期间我承担了打造那曲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任务,同时也参与了儿科新病房的规划以及转运搬迁工作。工作需要我,藏族同胞的真情打动了我,让我在援藏期满后选择了继续留任。”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截至2022年,17个对口省市和17家央企(2022年增加到22家)先后派出10批共1.19万名援藏干部奋战在高原各地,仅“十三五”期间,17个对口援藏省市安排援藏项目就达1260个,完成总投资200亿元。这为西藏各族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成为增进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和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工程。
生活一天比一天“呀咕嘟”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达那乡孔朗村的80后藏族妇女索朗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能人。每天,她家都会迎来10多名本村和邻村的妇女。
40岁的次旦曲宗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坐在纺织架前编织一件羊毛毯,图案色彩鲜艳,十分精美。“以前我在家只会放牧、种田,到这儿学了编织,没半年就上手了。每天能挣180元,只要有空我就来。”次旦曲宗说。
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达那乡动员各村致富能手成立合作社,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019年起先后成立了编织类、家具类、养殖类等28家合作社,索朗和当地10户村民合资成立的孔朗朗巴纺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合作社成立以来,培育了130多名编织技能人才。
正值饭点,车行至南木林县仁堆乡洛扎村,记者走进平措卓玛家,16岁的她刚用高压锅炖好肉,锅盖一掀,肉香四溢。“这是今年8月我们领到的高原多功能压力锅,煮出来的肉又软又烂,呀咕嘟(藏语意为好)!”平措卓玛从高压锅里盛出一块牦牛肉放在盘子里,向记者竖起大拇指。
民以食为天。可在海拔高、气压低、沸点低的西藏,即使炉火再旺,水温也仅有80多摄氏度。因此,一口好用的高压锅格外重要。
被平措卓玛夸赞的高压锅,是2022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专业机构和国内有关龙头炊具企业研发的新型高压锅。这款专门为高原牧民研发的高压锅可以一键开合,设有温度提醒,不仅能炖肉,还能煮饺子、煮面条。
如今,已经有35万户高原牧民领到了这款高压锅。每个锅400元,政府补贴300元,牧民只需花100元就可以买到。据介绍,从去年1月至今,全自治区已向高原牧民发放了60万个高原炊具,包括高压锅、炒锅、蒸锅等。
为了让雪域高原的牧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西藏各地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易地搬迁等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25岁的其美多杰住在那曲市区附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那兴塘社区,在这里一栋栋单元楼整齐排列。2019年以来,共有455户困难户从那曲色尼区的12个乡镇搬迁到这里。
“我的家乡在100多公里外的那么切乡果夹村,那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住房条件很差。”其美多杰告诉记者,现在住的120平方米单元房是政府免费分给他家的。如今,其美多杰在社区担任网格员,哥哥在拉萨打工,大妹妹刚刚生完宝宝,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在上学,“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搬进这么好的房子,生活越来越好。”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62.8万人,其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现脱贫26.6万人。
“在学校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那曲市色尼区第三双语幼儿园(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游戏。这是一所幼小一体化的学校,现开设幼儿园4个班级和小学6个班,共有85名幼儿及229名小学生。
“请小朋友们画出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在大一班的教室里,绘画课老师扎西桑姆给孩子们出了个题目。6岁的洛珠热萨认真地在纸上画了名军人的形象,“我的理想是当军人,保家卫国。”洛珠热萨的家就在幼儿园附近,他每天早上来,中午在这里吃饭,晚上才回家。他告诉记者:“我很喜欢幼儿园,喜欢这里的玩具,喜欢这里的老师还有小朋友。”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在小学教学区,一年级一班的学生们正大声朗读语文课文《四季》。隔壁三年级二班的教室里,学生们在藏语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练习藏文书法。副校长次仁欧珠介绍,该校是2021年新建的,主要面向附近7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招生。学校采取双语教学,汉语和藏语课程设置比例为1∶1。
离开那曲市区,驱车230多公里来到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县中石化小学。记者发现,这所援藏小学的孩子穿两种颜色的校服,穿红色校服的是住校生,穿蓝色校服的是走读生。校长阿旺旺堆介绍,全校有1323名学生,其中住校生600名。学校提倡四至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寄宿,但坚持自愿原则,有低年级学生因为离家远申请寄宿,也有高年级学生出于家庭原因选择走读。
六年级一班的索郎次仁家在距离学校200多公里的尼玛县,单程坐车要三四个小时,他选择了寄宿。“爸爸妈妈每周日来看我一次,一起出去逛街、吃饭。”索郎次仁说,“学校食堂每天早餐都有糌粑、奶渣、酥油、清茶,午餐晚餐都是肉蛋蔬菜营养配餐,课间有水果、面包、牛奶,有时晚上还会加餐。老师们教我们打饭、洗碗、叠被子,在学校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采访中,记者发现,好多班级的课程表上,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藏语文课,还开设了藏文正字法、藏语文书法等课程。“我们实施汉藏双语教学,学校组织的朗诵活动也都包括藏语。”阿旺旺堆说。
下午4时,操场响起了藏族特色的音乐,学生们跳起了藏族舞蹈班戈谐钦。五年级五班的贡桑拉杰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的课间操,他们每天都会跳半个小时左右,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舞蹈。
在位于拉萨的西藏藏医药大学教室里,一名老师正向40多名学生用藏语讲授藏医药典籍《四部医典》中的脉诊,18岁的央金卓玛在笔记本上用藏文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
央金卓玛是拉萨市当雄县人,主修藏医专业。“我们当雄县海拔比较高,爸爸是牧民,因为长期放牧患有风湿,我经常看他自己用藏药热敷治疗。对于我的选择,家人非常支持、认可。”央金卓玛的高中、大学都在拉萨寄宿就读,“我姑姑家在拉萨城关区,每到周末我会去姑姑家吃饭。每隔一两个月,爸爸妈妈会来拉萨探望。”
21岁的索南木拉毛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她说:“我在高中时对藏医就很感兴趣。我想通过扎实学习成为一名藏医医生,回到家乡给患者治病。”
截至目前,西藏藏医药大学已培养了7600多名藏医药专业人才,该校还实施了名老藏医药专家师带徒继承工作项目,共培养了100名继承人。
“寄宿制教育是适应西藏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的办学模式,解决了西藏偏远地区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家长和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西藏大学教授久毛措表示。
绿色发展绽放生态之美
拉萨河南岸,雄伟的布达拉宫正南面,一座绿意盎然的高山与其隔水相望。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布宫镜湖”前拍摄布达拉宫倒影,赏拉萨全景——这里,就是著名的拉萨南山公园。
“别看现在有这么多树,几年前我刚到这里工作的时候,还是光秃秃的。”扎西曲培是南山公园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回忆,“为了解决给林木浇水的难题,我们专门建了水泵;挖树坑难度也很大,由于这里石头多,我们带着电钻一点点钻;运送树苗也是靠人背马驮。这些植物就像我的孩子,看到树苗茁壮成长,我心里特别高兴。”
南山公园是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一部分,该工程是西藏首个河谷地区规模化生态建设和修复的代表性工程。根据《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0年)》,预计到2030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将完成营造林206.7万亩。工程的实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也让市民群众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宜居生活。
早上9点,80后市民周长英已经爬完山来到公园门口。她告诉记者,到南山公园登山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小时候,拉萨一到下午就会刮沙尘。这些年,我亲眼见证了这里从‘飞沙上山’到‘绿树上山’的变迁,我们市民都是切实的受益者。”
在高海拔的山上种树,困难重重。拉萨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李宝平介绍,经过10多年的试验,筛选出油松、白皮松、侧柏等30多个适宜高原栽植的树种。同时,运用干旱造林技术,在选苗、栽植、浇灌、抚育管理等环节严格规范,保证了85%以上的成活率。目前,南北山绿化工程已累计栽植各类苗木4700万株,完成营造林35.31万亩,造林成果显著。“大家都铆足了劲,盼望着‘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李宝平信心满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西藏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截至2022年10月,累计投入127亿元,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目前,西藏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银装素裹的皑皑雪山,湛蓝宁静的高原湖泊,自由奔跑的藏羚羊……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黑颈鹤、雪豹、藏羚羊、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
在通往色林错观景台的栈道上,记者见到了35岁的那曲市申扎县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员次成塔青,微信昵称为“放着藏羚羊的牧人”的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4个年头。
“色林错周围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包括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我们会进行监测,看看既有物种是否增多、有没有出现新的物种。”次成塔青说,他们曾在色林错不远处的马跃乡一村安放了红外相机,观测到20多只雪豹。
救助动物,同样是保护员的重要任务。拖出困在沼泽地里的藏野驴、给藏羚羊宝宝喂冲好的奶粉……他用手机记录下一幕幕难忘的场景,作为美好的回忆珍藏。
在申扎县,像次成塔青这样的野生动物保护员共有42名,遍及全县各乡镇、各巡护辖区。一辆摩托车、一架望远镜、一袋干粮、一本记录册,是他们的标配。
如今,从雪山到湖泊、从森林到草原,西藏正积极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最新数据显示,西藏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标准,已记录的野生植物有96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7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中华水塔”日益丰沛,青藏高原正在加快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共同奋斗,西藏的人权事业必将获得新发展,各项人权保障水平必将获得全方位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1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