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3:51:49 来源: sp20241223
东南考古研究基地这种国家、省、县合作模式产生了“化学反应”,各级专家不定期的授课、重大考古项目的开展,带动当地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公众对文物考古的热爱已转化成将乐文博事业发展最大的优势。
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振宇汇报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取得的进展。自2021年该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古人在福建平潭启动了西营、壳丘头、东花丘、龟山等遗址的考古,初步构建了东南沿海与岛屿地区距今约8300年至3000年的时空框架和社会结构,为探寻南岛语族起源之谜提供了线索。
一年的考古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在平潭的考古人员陆续回到设在三明市将乐县的东南考古研究基地,进行室内的修复整理。
说起来,周振宇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在这个基地工作了整整10年。
2012年,周振宇参加在福建开展的史前文明考古创新工程专题调研,和福建博物院的同行一起勘察将乐县的岩仔洞等遗址。“福建史前考古发掘遗址较少、各地区工作不均衡,导致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存在一些缺环,建立一个东南考古基地十分迫切。”他们的想法得到一致赞同。基地从酝酿到建成,只用了半年。
2013年12月10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福建博物院和将乐县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东南考古研究基地正式落成。这是落户福建的首个国家级考古基地,国家、省、县的三级合作模式,意图打破简单的加法,实现深度整合,推动福建和华南地区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为搭建区域文化发展脉络和框架、研究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发展等重大课题提供平台。
10年过去了,这个基地给将乐县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产生了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地成立后,考古工作立刻开展起来,考古人员先后对岩仔洞遗址、万全碗碟墩窑址等进行了发掘。岩仔洞遗址发现于1988年,先后进行过三次试掘。2014年,周振宇带领考古队再次进行考古,发现了房址、墓葬、灰坑、柱洞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石斧、石锛、石箭镞、石网坠等磨制石器和釜、罐、鼎、豆、纺轮等陶器千余件。岩仔洞遗址与南山遗址互为参照,展现出距今5300年到4300年的文化面貌,成为完善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的重要遗址。
2019年,岩仔洞遗址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将乐县的第一个国保单位,把我们这里人类居住的历史向前延伸了几千年呢。”参与了考古的将乐县博物馆原馆长郜骅说,岩仔洞遗址已被列入福建省首批省级遗址公园名单,相关保护规划已经完成,如何对外开放展示也一直在征求基地专家们的意见。
林薇是郜骅的学生,也是将乐县博物馆的现任馆长。“依托基地,我们组织了多次考古培训和文物修复培训,慢慢带出了一支成熟的文博队伍。国家级科研机构带来的理念和方法都是先进的,对当地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她说,“博物馆招收的工作人员,政府招聘的文物执法人员,都要有考古学背景。”
2017年,中国东南及环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将乐县召开。数百名专家汇聚在这个闽北小镇,探讨各学科、多领域科研机构的合作可能,显示了一个考古基地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现在的东南考古研究基地有了新家,搬到了将乐的文博小镇上。小镇做规划时,基地第一个选址,要挑一个适合修复文物的地方。政府负责按基地的要求进行科学、安全的装修,免费提供水电等配套服务。“10年中,我们县政府几任领导班子对基地的建设都是有共识的,始终优先提供优质资源。”将乐县副县长郭贤辉说。
这个文博小镇不容小觑。在将乐县博物馆内,同时挂着“将乐县博物馆院士工作站”“将乐县博物馆生物考古实验室”等牌子。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将乐考古基地和福建省古陶瓷标本研究展示中心也建在这里。博物馆对面,还有正在建设的福建省考古标本库房。
“将乐县博物馆院士工作站”“将乐县博物馆生物考古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12月,这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两大国家级学术机构联合建立的,进站专家包括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付巧妹等,也有福建省的专家及本地博物馆的成员。福建省考古标本库房是福建省“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项目,由将乐县和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建立,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集考古标本的储存、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为一体。
东南考古研究基地这种国家、省、县合作模式产生了“化学反应”,各级专家不定期的授课、重大考古项目的开展,带动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公众对文物考古的热爱已转化成将乐文博事业发展最大的优势。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1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