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3:48:33 来源: sp20241216
10月24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并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共7章60条,其出台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旨在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社会共治、立法协同”的方式,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96.8%。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群体一方面得益于网络技术发展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另一方面也受到网络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网络沉迷、不良信息、网络伤害以及信息泄露是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四大风险。“四年级小学生打赏网络主播超17万元”“13岁少年沉迷手游,模仿游戏跳楼坠亡”“12岁学生遭遇电信诈骗,被不法分子威吓要挟”,诸如此类的新闻事件在不断警示我们强化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迫在眉睫。
近些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搭建网络安全“藩篱”,逐步推进未成年网络生态建设。国家网信办自2020年启动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未成年人较为活跃的网站平台、产品功能和位置版块,及时发现处置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有力遏制一些乱象隐形变异、反弹反复。
如果说专项整治活动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法律基础,那么《条例》的出台则是兼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条例》重点规定了五大内容,既要从根源上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又要在具体的“触网”行为中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通过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同时针对具体的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象,《条例》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
《条例》的详细规定是未成年网络保护举措“多年磨一剑”的重要成果,也是保障青少年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的“一剂良药”。从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合理限制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到以义务性条款的方式督促家长等监护人切实保护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再到明确相关部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测评指标,《条例》对未成年人的专项保护正在从政府、企业、家庭不同主体出发积极执行、落地生根,形成一张不断织密的网络安全之网。
安全上网,既关乎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家庭、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以《条例》的出台为契机,加强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持续筑牢网络保护屏障、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让网络为未成年的生活添彩、为他们的成长赋能。
(责编:燕帅、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