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前端治未病 做好“诉源治理”文章

发布时间:2024-12-23 06:53:02 来源: sp20241223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见习记者 余亚如)今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第二场访谈活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在线解读了人民法院做实诉源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新进展。访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张仲鲁主持。40余家媒体及网络平台参与访谈直播。

  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不断攀升,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首次突破4000万“大关”,全国法官年人均办案量已高达357件。“这就意味着,全国法官一年到头不休息,平均每人每天都得办结1件案件。”周加海说。

  在回应不能成为“诉讼大国”的时代命题时,周加海表示,“抓前端、治未病,做好诉源治理”,绝不仅仅是为了给法院和法官减压。往深里看,这项工作做好了,能够有效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增进社会和谐稳定,这既有利于减少人民群众诉累,也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如何做深做实“诉源治理”文章?周加海表示,“抓前端、治未病,做好诉源治理”是能动司法的生动实践,要打好诉源治理的一套政策“组合拳”。

  把诉调对接的“调”再向前延伸。周加海指出,做好诉源治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成本低、收效好的优势,更早、更主动、更能动地调处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要让老百姓非得跑到法院这一“后端”来解决“前端”的问题。

  据介绍,2023年,全国法院通过在诉前委派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专业调解等,共调解纠纷1199.8万件,占同期诉至法院民事行政案件总量的40.2%。

  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冲突更小的方式化解纠纷。周加海表示,案件起诉到法院后、正式立案前,法院同样做了很多“诉源治理”工作。包括大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大量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和调解员、律师、志愿者入驻,为当事人提供多种解纷方式;开发应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调解平台,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把解纷工作的重心向前端“推”,是否意味着法院要向后“退”?周加海强调,法院仍然需要能动履职,积极作为。通过切实履行好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责,以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等方式助力诉前解纷。近年来,最高法先后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住建部、人社部等13家单位建立了“总对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要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努力追求案结事了。”周加海表示,如果案子依法审完了,但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当事人肯定不能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一案结多案生”,更增加当事人的诉累,甚至是不满、怨恨情绪。

  周加海介绍,为推动实质化解纠纷,2023年,最高法开始试行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把“案-件比”“案-访比”作为重要考核指标。2023年7月1日,“法答网”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累计提问已逾30万个,答疑数量超过24万个,问答覆盖各个审判领域,有针对性做实审判管理和指导。2024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助力法官正确理解适用法律,最大限度促进司法公正、避免“同案不同判”。截至目前,案例库共收录案例3800多个,注册用户数27.6万个,浏览量327.7万人次,用户已经覆盖82个国家和地区。

  “最高法在开展司法建议工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保证司法建议真正转化为治理成效?”“人民法院提出司法建议是不是在‘找茬揭短’‘多管闲事’?”在本次活动的“连线最高法”环节,@江宁婆婆向主持人提出问题。

  对此,周加海表示,通过海量案件,能够发现背后的问题,是人民法院拥有的独特优势,有关问题往往是其他机关自身难以察觉到的。发出司法建议,实际是“携手共治”,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据介绍,为确保司法建议相关工作规范开展,2023年11月,最高法专门制定了《关于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助推司法建议问题抓得准、建议提得实,更好争取建议单位的理解、接受和支持。

  “我们对司法建议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坚定的原则、柔软的身段、商量的口吻’,没完没了抓落实。”周加海表示,司法建议不是一发出就万事大吉,还必须跟踪问效,支持、配合被建议单位采取措施,确保司法建议落地见效。

  在该环节中,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委书记包顺富,安徽省滁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玉友介绍了当地的诉源治理成效。

(责编:薄晨棣、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