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竞争新优势 中国制造在开放创新中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5-01-08 07:48:33 来源: sp20250108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

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采取完善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方向的创新生态,推动以智能制造方向的生产方式变革,构建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的绿色制造体系,在全球竞争中确立新优势。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深化创新体系扶持模式

大国重器层出不穷,制造业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革新步伐加快。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我国首台自主研制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的重型燃气轮机样机在上海临港总装亮相;超大直径盾构机“甬舟号”在湖南长沙下线,将应用于世界上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次亮相,在新加坡航展展示中国大飞机发展的重要成果……

制造业频现亮点,背后彰显了持续增强的创新动能。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达到29个、26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17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5万家。

“要尊重产业创新发展规律,构建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大力促进高端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制造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速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聚集,激发各类企业创新动能,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李纪珍说。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催生先进制造技术的土壤。在陕西西安西咸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园内,被誉为现代工业“手术刀”的数控机床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从“金融顾问”到“科技红娘”,在西咸新区管家式的招商引资下,一家掌握高端制造行业数控技术的武汉企业决定落地园区,与陕西本地重点企业展开研发合作,成立智能装备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推动建立国产数控系统应用生态,使机床产品更加贴近了市场需求。

当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相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此,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表示,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以咨询、设计、金融、物流和供应链、研发、云计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等要素形式注入制造业,最大限度地帮助制造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加快数字化转型 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的总装物流车间内,河北张家口一家汽车智能工厂正在使用5G+SLAM导航AGV物流配送技术,通过云化调度和智能管控均衡车间物料配送节奏,实现了精益化的生产。据了解,这项技术可实现年节约成本225万元,物流效率提升33%。

5G数字工厂建设、安全巡检机器人、远程监控诊断……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不断出新,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越来越有底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3.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15.7%、33.6%。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已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提升传统生产力协调推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建议,统筹协调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与新兴未来产业培育、统筹协调工程化技术创新与重大科技创新、统筹协调传统劳动者素养提升与智能劳动者队伍壮大。

在常州某化学材料的厂区内,中国移动为工厂打造的5G+AI机器人可在办公楼内开展“白加黑”式的自动巡检服务,能够准确识别烟雾、高温、水浸并及时报警,提高园区安全隐患的发现率。

在四川乐山的光伏科技厂房里,1008台单晶炉设备正在高速运转。去年,这里的硅料业务从形成硅料、拉棒切方切片,向电池片环节、光伏发电产业链条全覆盖迈进,提高了晶硅光伏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强了制造业企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据介绍,2023年,乐山市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836.2亿元、同比增长9.4%,实现税收52.8亿元。

加快强链补链延链,稳步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有利于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工商联主席张春华认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应建立重点产业链“链主+链长”机制,着眼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战略关键领域,打造一批工业强基项目。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数字贸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激发绿色转型动能 完善制造业标准规范建设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纳入法治轨道,为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长远保障。去年,全国首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省级法规在广东出台,涉及审议科技创新条例、技能人才发展条例等,加强对科技创新特别是产业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

当前,国内制造工业数据复杂多样,企业间“数据烟囱”林立,打造标准统一的数据安全流通技术体系至关重要。此前,东方电气联合电信运营商、中国信通院合作开发工业数据空间测试床,研发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跨区域、跨企业的传输模型,有力促进了产业链中高价值数据资源的跨企业流通,实现了基于数据共享的跨区域业务协同。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应建立工业数据流通规则,强化工业数据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数据资产登记等制度规范的研究制定。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数据格式、接口、存储等软硬件通用标准,数据登记、数据交易、数据共享等环节通用规范。

“我国应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持续激发绿色转型新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表示,应进一步在标准建立、认证标识等方面,加强国内国外的全方位对标与系统化融合,让中国的绿色材料、绿色产品、绿色标准走向世界。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要求下,为构筑对外开放合作新优势,实现国际标准接轨,上海市日前出台《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要强化规则标准对接,推动钢铁、化工、汽车、电子等制造业行业先行开展碳足迹核算管理,强化产业生态支撑,推动国际规则“引进来”和本土认证“走出去”。

工信部等七部门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应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强化标准顶层设计和规范性管理,推动各级各类标准衔接配套,加强标准贯彻实施和应用评估。推动先进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未来,要完善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产品在内的绿色制造评价标准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有关专家表示,应重点补充或强化企业碳排放核算与碳减排管理的相关要求,尽快制定各行业、各类产品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核算的规范和通用标准。

(责编:罗知之、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