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9:10:55 来源: sp20241223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数千年的服饰史折射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勾勒出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生活画卷。
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就有这样一家博物馆,展示了台州刺绣的精湛技艺和珍稀佳作。走进台州绣衣博物馆,不同款式的展品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展柜里,清晰展现了台州绣衣厂时期的重要绣衣作品,以及当时刺绣工人的手稿、手记等记录材料,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台州刺绣之美。
台州刺绣
台州刺绣,历史悠久,因起源于清末椒江海门,采用雕镂和刺绣相结合的制作工艺,故又称为“海门雕平绣”,是中国民间刺绣的一种独创,见证了早期中西文化的交融。
台州刺绣经过几代、几十万绣花女工近百年的创造和传承,台州刺绣工艺从原来的刁、包、绕发展到抽、拉、镶、贴等200多种工针。其绣品不但立体感强且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独具风格,在中国刺绣工艺上独树一帜。
改革开放后,绣衣成为台州税收和创汇的支柱产业,在鼎盛时期,台州被誉为“中国绣衣之乡”、“刺绣之都”。
与中国四大名绣相比,台州刺绣以独有的“雕平绣”而称誉海外,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瑰宝”,现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台州绣衣博物馆内,不少展品具有特殊意义。原台州绣衣厂老艺人应大玉设计制作的中国第一件全雕绣绣衣就在馆内展出。由该厂工艺美术师裘舜日、款式设计师陶正甫设计的葡萄团花纹西服套装,曾是第一件作为艺术观赏品出国展览的台州绣衣,目前仅存三件,其中一件就在台州绣衣博物馆内珍藏。
台州绣衣厂
这座清晰展现台州绣衣厂历史的博物馆于2015年5月28日正式开馆,它并非政府建设,而是一位私企老板自掏腰包建设的。这位一直致力于重塑台州绣衣厂名片的企业老板名叫吴宏亮,是台州芸芝绣衣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喜欢刺绣、布艺的收藏爱好者。
据悉,芸芝绣衣厂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当年在政府支持下创办“中国土产公司海门分公司绣花加工厂”。历经30多年的历史变迁,十余次更改厂名,1984年定名为“浙江省台州绣衣厂”。至此,台州绣衣厂跃居我国同行业榜首,成为全国抽纱刺绣重点企业。该厂鼎盛时期,厂外缝纫厂多达19家,为绣衣厂提供绣片加工的辅导站有13家,辅导站下设的各乡、镇、区工艺品厂达60家,绣花人员近10万人,绣衣年产量达到140万件。
2012年,吴宏亮将台州芸芝绣衣有限公司收购后,在公司的仓库、资料室等发现大量台州绣衣厂遗留下来的绣衣实物、绣衣样稿、绣衣厂文史资料。“一直以来,我从事高档刺绣内衣行业,对台州绣衣厂的历史也有所耳闻。台州刺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抽绣、拉绣、雕绣、镶贴等刺绣针法,逐步形成了图案秀丽、花形多姿、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独特风格。其绣品不但立体感强,而且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独具风格。”喜爱收藏绣品的吴宏亮看到这些具有历史印记的物品如获至宝。
此后,吴宏亮将这些物品整理、分类,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展品。当时,听说吴宏亮准备筹建博物馆后,不少退休员工还将上世纪60年代初设计的抽纱台布花稿,上世纪40年代用来称刺绣丝线的杆秤等台州绣衣厂相关的物品送来充实博物馆的展品。
作为中国民间刺绣的一个创新刺绣品种,台州刺绣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繁缛华美的绣品,也见证了台州人的勤劳和智慧。“我想把台州绣衣继续做下去,我办博物馆的宗旨,就是想把台州绣衣文化延续下去。”吴宏亮说。
传承发扬
在芸芝绣衣公司排版、制版、裁剪、车缝、后道、检验等生产区域,能看到70多位工人正在有序地忙碌着。在后道区,工人小心地处理着每件真丝睡衣,反复检查。这里还设有不合格品区,但凡面料上有一点点瑕疵,比如极小的印子,都会被淘汰。他们对产品精致细腻的要求达到了严格的地步。
“生产中高档产品、进入中高档市场”是芸芝绣衣的定位目标。为了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吴宏亮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紧抓外贸主线,发展国内销售,开拓电子商务”的经营思路,坚持“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公司生产的各种真丝面料高档内衣、绣衣、时装服饰,出口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与意大利高端品牌合作走高端刺绣内衣路线,产品几乎全部销往欧洲,在绣衣服装业中堪称佼佼者。面料的精美和丝滑,让欧洲客户对芸芝十分信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鉴赏品位的提升,手工刺绣服饰的市场正在扩展。
在传承中创新,行业才能激发活力。吴宏亮表示,目前进入该行业的年轻人不多,未来,他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聘请技艺精湛的老一辈传承人进行手工教学,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将台州刺绣技艺传承给下一代,让台州刺绣文化能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同时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并致力于探索“手绣+机绣”融合的新路子,让刺绣产品有不同的定位,也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罗学成)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