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07:58:21 来源: sp20241215
春日桂林,生机盎然;百里漓江,水清流畅。从工厂到工地,从景区到市场,各行各业充满活力与商机。
“桂林山水优美,法治化营商环境优越,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傍晚,桂林某餐饮企业负责人到江边散步,但见一路春和景明、百花齐放,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政法机关深入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多措并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营商环境与山水媲美。
强思想主动服务
“点对点”让企业安心,“心贴心”让企业顺心,“亲又清”让企业舒心……桂林市平乐县创新开展“妈妈式”服务,成立服务县域经济中心,政法机关进驻该中心实行“一站式”联动服务。2020年以来,中心受理法律咨询1200多人次,调处涉企纠纷54件,诉前调解涉企案件167件,打击涉企违法犯罪30多人。
桂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卉多次到平乐县重点项目、企业实地调研,推动解决10余个问题。他表示,桂林市委政法委着眼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动问计企业发展需求,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法治体检”等活动,真正为企业办实事。
针对部分企业反映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够上心、不够尽力等问题,桂林市政法机关以专题党课、政治轮训等方式,组织开展主题研讨,深化对营商环境的认知,增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外地某医院向桂林市雁山区某医药公司采购药品,合同约定分期付款1300万元,但仅支付80万元后未再支付余下货款,医药公司向雁山区法院提起诉讼。鉴于案件明晰,法律关系简单,主办法官主动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这样的主动服务,在桂林已是常态。全市设立10个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及时收集企业行业治理热点难点问题;选聘37名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通过“伴随执法、现场监督”帮助发现问题,强化依法履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过得去”为“过得硬”。
强机制优化服务
结合灵渠申遗工程,桂林市兴安县在灵渠景区内成立“灵渠法官工作室”,审理景区范围内以及灵渠沿岸、干支流水系引发的民商事和行政案件,以及破坏灵渠景区文物、生态环境引发的刑事案件,助推政法工作与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2022年6月,兴安县成立了桂林市首个县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工业园区工作站,为劳动者和企业搭建“一站式”法律法规宣传、咨询及调解服务平台。该机构目前受理登记案件53件,100%调解成功。
“制度管根本利长远,稳人心鼓干劲!”桂林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桂林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列为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重要职责,推动9个市政府部门30项、县级政府461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从制度层面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来回跑”等问题。同时,实行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制度,编制实施《桂林市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确保行政执法法治化、人性化。
机制发力,企业受益。桂林市司法局完善合法性审核机制,从源头防止规范性文件“带病”出台,近3年出具市本级涉优化营商环境文件的合法性审核意见119份,提出意见167条,实现涉及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核率100%。
桂林市为企益商的机制很多,项项发力,公平普惠各类企业。完善涉企纠纷调处机制,加强涉企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落实“万所联万会”机制,78家律所联系182家商会,提供法律咨询、维权等服务。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法治特派员制度,在法律援助、公证、仲裁等机构开设咨询服务窗口,打造“赋强公证+司法服务”新模式,对涉企行政复议案件“速立、速审、速结”,让企业将精力集中于发展。
强作风务实服务
“这重要那重要,精准服务最重要。”桂林市公安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成立助企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链条”服务,成立全市首个移民事务“警企服务站”,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出入境业务难题。
桂林市人民检察院制定政策,依法从快处理,为企业挽损。同时设立广西首个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络点,延伸履职触角,便利企业维权。目前,全市检察机关设立民企服务站12个,走访企业100余次,协助挽回损失2亿余元。
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采取“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模式,推动出台《桂林市建立企业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法院主动、部门联动”的大治理格局,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桂林市中院与市工商联联合服务民企创新样板被评为年度“创新中国”最佳案例,“五心”服务民企的经验做法被作为全国法律服务民企样本推广。
桂林市法学会遴选61位经验丰富、作风务实的会员入选首批服务企业名单,义务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会员们扎实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提供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服务,帮助企业科学防范风险、依法合规前行。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曹长青 吴限臣)
(责编:温璐、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