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6:31:56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社 乌鲁木齐12月7日电 题:探访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音乐瑰宝”历久弥新
作者 胡嘉琛
在新疆艺术学院的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内,陈列着20世纪50年代的乐谱手稿原稿和钢丝录音带。“这些珍贵的资料,具有划时代意义,同‘音乐瑰宝’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一样历久弥新。”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告诉 中新社 记者。
一个冠以人名的木卡姆文献馆,有何特殊之处?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万桐书可以称为“抢救木卡姆第一人”,该馆除乐谱手稿原稿、钢丝录音带外,还收藏了万桐书生前在新疆工作生活的照片资料。“这些资料勾勒出了他挖掘抢救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细节,向人们讲述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包括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它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民间故事等内容,是反映民众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此前,木卡姆在民间以口头相传,这不利于它的传播,甚至使它面临失传的危险。”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此问题。1951年,万桐书受派遣从中央音乐学院前往新疆,主持抢救、整理十二木卡姆工作。
来到新疆后,万桐书耗时两个月为十二木卡姆世家传承人吐尔地·阿洪等一批民间艺人进行录音,最终录制了二十四盘钢丝录音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十二木卡姆进行完整记录。钢丝录音带成为研究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第一手资料。”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
“有了录音,才能采谱。但钢丝录音带不稳定,造成记录的旋律和歌词不清晰,一段旋律需要反复听数十遍才能进行采谱。同时,钢丝材质细如毛发,反复听会造成它断裂,乱成一团。这又得耗时整理钢丝。”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这是一个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的过程。”
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和团队长期以来进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他们对钢丝录音带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复原音频原声,并将其转化成数字格式。他说:“我们还运用仿真复制技术,对乐谱原稿进行高精度扫描,制作电子纸质档案,这更利于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记者在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内看到,十二套木卡姆乐谱手稿上有大量的红笔标注,还有修改重记的印记。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用五线谱为木卡姆记谱十分困难,很多音符无法标注。万桐书创编顺滑音、吟音等标注符号,还创编了手鼓二线谱。后来,这些创新被广泛认可和使用。”
1956年8月,万桐书将在新疆整理出的成果带到北京,立刻引起关注。1960年,《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和资料唱片出版,为后来进一步研究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提供了可靠的资料。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万桐书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和从事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与当地民间艺人一道,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所熟知,展现出勃勃生机。
“作为中国国内唯一开设木卡姆专业学历教育的院校,新疆艺术学院累计培养了两百余名唱、奏、舞兼能的木卡姆艺术人才。正是万桐书等专家学者奠定了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教学等工作。”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