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已逝明星成生意 以名人效应打广告卖课

发布时间:2024-12-23 04:57:47 来源: sp20241223

  AI“复活”未获逝者家属同意 目的是为推销相关课程

  “复活”已逝明星在网上成了一门生意

  ●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AI“复活”已逝明星事件的本质,很可能就是某个AI团队或者个人的炒作,博流量、未来甚至可能把各位明星的粉丝当“韭菜”收割

  ● 购买980元的门徒课程,内容包括一本《AI复活门徒手册》,掌握基础技术原理并学会使用AI复活工具,赠送价值2999元的换脸课程。想要学习制作更为逼真的逝者视频并配上相似度很高的语音,则需要支付19800元

  ● 科技发展的边界应该在维护社会法治、保护个人权益和确保伦理底线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复活”技术的推广需要更多的监管和规范,既保证技术的创新,也要保障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可以通过“软法”比如行业标准、企业自律行为等,在实际操作中发挥规范作用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李纪凡

  多位已逝明星的AI视频近期频繁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视频中,AI李玟表示“希望你们都能活得很好”,AI高以翔称“你们的每一个留言、每一份关怀我都感受到了”,AI乔任梁也在跟粉丝们问好。

  但此类AI视频随即引起逝者家属的反对,有明星家属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表示严厉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用AI“复活”逝者已经成了一门生意。受访专家建议,AI“复活”已逝明星,包含着我们对于记忆、死亡和个人权利的思考,无论在逝去的亲人还是名人之间,都存在许多值得讨论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总体而言,科技发展的边界应该在维护社会法治、保护个人权益和确保伦理底线的前提下进行。

  多位明星被AI复活

  未经同意涉嫌侵权

  已逝明星被AI“复活”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媒体报道,乔任梁被AI“复活”后,其父亲表示,已经看到网上传播的影像,不能接受并感到不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他们未征得我们同意,这是在揭伤疤”。高以翔的家人也通过其生前经纪人表示,不希望高以翔的肖像被他人任意使用,严厉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若不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会采取法律行动。

  记者注意到,3月16日晚,发布AI“复活”明星视频的博主称:“因为用AI‘复活’已逝明星涉嫌侵犯他们的肖像权,接下来,无法随意替大家‘复活’明星了。”不过,该博主还表示,会继续服务好那些希望通过AI技术“复活”亲人的粉丝们。

  目前,记者在一些视频平台上仍能看到已逝明星在AI视频中表达着他们的“想法”。AI高以翔称:“听说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有人开始健身,有人学会了做饭……我不在你们身边,但我一直在另一个世界陪伴着你们。”AI姚贝娜称:“我去的地方还是能尽情歌唱。”AI科比用英语表示:“很高兴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和你们相见。”

  在数字“复活”领域工作的吴庆(化名)仔细翻看了AI“复活”明星的相关视频后直言,这些所谓的AI“复活”明星,基本属于简单的照片+通用的声音+通用的文案处理,并不能达到“复活”逝去人个性的需求。

  吴庆认为,被AI“复活”后的李玟、乔任梁、高以翔等明星在视频里所说的话大意如出一辙,比如AI李玟的台词:“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爱。”有不少李玟的粉丝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制作者并不了解李玟生前的遭遇。换句话说,上述视频只是还原了某部分人或者某个人想让大家看到的关于李玟、乔任梁、高以翔被AI“复活”呈现的状态,而并未还原3位往生明星自身的状态。

  “甚至可以说,制作者利用人工智能,把一些已逝明星傀儡化,通过AI‘复活’他们然后赚取流量。”吴庆说。

  调查中,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AI‘复活’已逝明星事件的本质,很可能就是某个AI团队或者个人的炒作,博流量、未来甚至可能把各位明星的粉丝当‘韭菜’收割。”

  吴庆解释说:“包括包小柏在内的真正‘数字复活’案例中,是使用AI技术把故去的往生者说过的话、使用过的文字、生前的视频等元素录入电脑数据库里,并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学习、计算、归纳和模型化、最后进行机械智能运算和预估生成新的元素,以达到把往生者‘复活’的目的,委托人都是往生者的亲人。”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看来,为保障逝者的人格权益,制作方只有经过逝者继承人的同意才能进行AI“复活”操作。同时,制作方在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时,还需要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比如制作出来的形象与实际偏差太大,对用户逝去亲人的形象造成一定扭曲等,则有可能侵犯逝者的名誉、肖像等相关人格权益”。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提到,未经近亲属授权生成的AI“复活”视频,无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都已经侵犯了已逝明星的肖像权益。近亲属可以向发布侵权内容的网络平台发出通知,要求平台采取删除、屏蔽链接等措施。根据民法典规定,若平台未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将对损害扩大部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郑宁认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制作AI产品本身就是违法的,如果还借机引流、变现,就是连续性的违法行为,可以根据网络安全法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如果侵犯了逝者的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可以依据民法典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以名人效应打广告

  980元可买门徒课程

  记者注意到,在相关视频下架之前,评论区中有不少博主的置顶消息是AI“复活”推广收徒、AI视频收费等话题。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利用名人效应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的行为。”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说。

  除了AI“复活”已逝名人,社交媒体中也存在利用AI技术制作当红明星、历史名人、各界翘楚的照片,效果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得到了众多粉丝的追捧,甚至希望能够用来当手机壁纸、社交账号头像等。

  记者按照上述评论区的广告推荐,通过某电商平台联系到了相关客服,表示自己希望获取一些名人素材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客服回应道:“我们提供的素材价格在48元至298元之间不等,具体取决于您需要的内容和质量。”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AI素材的用途,记者随即问道:“你们给艺人的粉丝做过照片吗?”上述客服表示:“所制作的图片都具有高度观赏性,受到粉丝们的欢迎,但绝对不会涉及诋毁或诽谤明星的情况,您可以放心使用。”

  不过,对于记者“这样做是否合法?担心侵犯肖像权”的疑虑,客服则反问:“您是自己用吗?如果是自己用就不牵扯这些问题。”

  当记者进一步追问:“如果我想制作一组以假乱真的已逝名人照片,是否可行?”客服回答说:“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这个风险比较大,因此收费标准会相应提高。”在记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相关业务时,对方似有警觉不再回复。

  经过沟通,记者发现,发布AI“复活”明星的视频,是短视频平台上这些制作者招揽客户的一种方式,一些制作者的主页显示承接“数字人”制作、“复活”已逝亲人等业务。记者以AI视频潜在购买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咨询了这些制作者。一名制作者表示可以制作已逝明星的AI视频,“只需提供已逝明星的照片及想表达的话即可定制,30秒内89元”。AI视频制作完成后,购买者可以发布在视频平台上,视频制作者征求权利人同意后也会发布在其账号上。

  还有此类团队在招学徒和代理。

  为深入调查,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私信添加了某自称为AI复活师的社交媒体账号。根据其介绍的AI复活师门徒计划,针对不同群体如宝妈、白领、学生等,只要有意学习AI技术、创业或干副业,就可以购买980元的门徒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一本《AI复活门徒手册》,掌握基础技术原理并学会使用AI复活工具,赠送价值2999元的换脸课程。学完课程后,学员可以制作逝者照片的说话视频并用AI配音,该项目售价为198元。总部每天会派发5至50不等数量的订单,每完成一个订单可获得50元的分成。另外,想要学习制作更为逼真的逝者视频并配上相似度很高的语音,则需要支付19800元。据了解,付款方式为直接支付,没有合同,课程在3天内就能学完。

  此外,还有广告称,要成为AI“复活”代理,需向其交980元,由该团队提供视频并制作,代理在外接单,该团队向代理的报价是价格表的6折,差价是代理的收益。

  加强技术监管规范

  必须坚守伦理底线

  采访中,有法律从业者提到,AI“复活”已逝明星会产生一系列法律问题。

  有律师提出,对于已逝的公众人物来说,未经授权,利用逝者生前留下的作品训练AI工具、推出打着逝者名号的“数字人”,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比如,使用乔任梁、李玟等已逝艺人的作品训练模型并形成付费作品的操作,可能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畴。虽然用他人指定作品训练AI是否侵犯著作权依然存在争议,但从不正当竞争的角度来看,AI生成的作品和图像,的确会和通过继承获得作品相关权利的近亲属产生竞争关系,也有可能和艺人生前授权进行合作的其他经纪机构、演艺公司的利益产生冲突。

  “伦理是一切的基础,只有符合伦理的科技,在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之下,才能有序发展和进步。”常莎说,在本人及其近亲属没有同意的情况下,将艺人形象AI化,可能造成对逝者的不敬、对亲属的精神损害。

  “任何诈骗或侵权的违法事件,都有具体的施害者,把握核心事实,运用现有的法律规则予以追究。在此过程,AI其实只是工具。”在郑宁看来,总体而言,科技发展的边界应该在维护社会法治、保护个人权益和确保伦理底线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复活”技术的推广需要更多的监管和规范,既保证技术的创新,也要保障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可以通过‘软法’比如行业标准、企业自律行为等,在实际操作中发挥规范作用”。

  郑宁还强调,签署合同也是重要的一环,在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数字人”的财产权等权利属于个人而非企业。此外,合同还应包括对违约责任的详细规定。如果发现合作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向主管部门进行举报和投诉。这种举报可以帮助维护整个行业的合法秩序,保障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