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3:39:51 来源: sp20241223
向东还是向南?这是摆在秦惠文王面前的一道选择题。但他当时没想到的是,如果选对了,可以加速秦一统天下的步伐。
商鞅变法后,秦的国力日盛。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实力更加强大,但距离统一六国还十分遥远。
当时,苴国(东周时期古国名,都城在今四川广元市昭化镇)和蜀国相互攻打,这对于伺机伐蜀的秦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然而恰在此时,韩国前来进犯。
先伐蜀还是先伐韩?主张伐蜀的司马错和主张伐韩的张仪激烈争论,最后秦惠文王选择了先攻打巴蜀。
事实证明,秦惠文王的这个选择非常正确。
公元前316年秋,秦国发起葭萌之战,不久后统一了整个巴蜀地区,为秦一统天下做了重要铺垫。
那么,秦惠文王是怎么作出了先伐巴蜀这个正确抉择的呢?
《司马错论伐蜀》一文是解密秦统一巴蜀决策过程的重要文献。针对张仪“不如伐韩”的观点,司马错全面分析了伐蜀的有利形势及有利条件,指出了伐韩的种种负面影响与不利后果,但此文未谈及伐蜀的原因。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
《华阳国志·蜀志》记此事亦称,“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与《巴志》所记虽基本相同,但重要的是在前一段内容中明确提到:司马错和中尉田真黄都认为,蜀国的乱象都赶上桀纣之乱了,但是蜀国又很富饶,要是得到这里的布帛金银,可以用来供给军需。从这里走水路还能通向楚国,再加上巴国的劲卒,顺流而下向楚,楚地可就到手了。
对于司马错、田真黄给出的“巴之劲卒”,“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这些“诱人”理由,惠王的回答很简单,“善”。
战国时期秦国等诸侯国位置图。(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毋庸置疑,统一巴蜀对秦一统天下具有战略性意义。
战国中期,华夏这一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已经形成,但在诸夏七雄控制区之内,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许慎《说文解字》言:“分为七国,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服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在当时七雄之外的地区,还分布着众多部落。《汉书》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张仪与司马错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时,称当时的蜀为“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至战国中期,巴与蜀与秦相比,其经济社会文化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被视为戎狄。巴蜀地区内部,尤其是在西边与南边,又存在多个不同的民族部落。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蜀国区域内,有僰、邛、笮、徙、冉、駹等部落。
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当时巴蜀地区部落繁多。广袤富饶的巴蜀地区纳入诸夏之一的秦,成为华夏区域一部分,对华夏统一国家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秦统一巴蜀后,以巴蜀地区为基地,将“笮”“徙”及“邛”“僰”等部落纳入统治,华夏民族与西南地区各民族部落的联系空前增多,互动空前增强,中原先进文化不断传入西南地区。
秦的各项政令在巴蜀地区得以推行。“昭王四年,初为田开阡陌。”1980年,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秦昭王时期墓出土《为田律》木牍,详载阡陌制度,可见秦制已在巴蜀地区推行。
移民也是秦王朝统治巴蜀的一项重要措施。
随着中原移民一批批的到来,巴人、蜀人及各民族部落进一步交融,巴蜀地区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到司马迁撰写《史记·西南夷列传》时,巴人、蜀人以及巴蜀地区其他一些民族部落不少已经中原化,成为了汉人。而中原化后的巴蜀人的心理认同也已发生变化,认同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
在迁蜀的移民中,还有不少富贵豪族和工商之家,如临邛卓氏等,这促进了巴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铁业的发展,漆器、金器、蜀布等手工业制品也是闻名全国各地。
秦统一天下后,继续经营西南地区,修建了由僰(今四川宜宾)通往朱提(今云南昭通)的五尺道和由咸阳到成都的驰道,进一步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赵心愚,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监制|王翔宇
责编|才丽媛
审核|蓝希峰
制作|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