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2:32:16 来源: sp20250102
在生态环境部1月3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说,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优于32.9微克/立方米的年度目标,比2019年下降了16.7%,优良天数比率达85.5%;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全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数字化治理体系智慧高效
科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副主任李红兵说,信息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提升,推动政务高效运转取得新进展。
目前,生态环境部建设了智慧高效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该平台集成生态环境、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形成环境质量、污染源、自然生态等9类数据资源,完成大气、行政许可、土壤执法等40余个专题应用,实现“一图统揽、一屏调度”。
李红兵说,生态环境部还在持续深化空气质量保障和监督帮扶、水环境、污染地块、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碳市场等基础数据空间展示和业务化应用场景开发,开辟执法监督线上战场,做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到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通过信息化手段,生态环境部推动职能履行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我们还推动数据共享共用,建成各类主题库、专题库,向各地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200余项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接入并综合开发利用人口、气象、水利、电力等多元数据,为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综合研判、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李红兵说。
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说,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保工作,与有关地方合力开展有益探索,为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来看,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与2014年、2018年相比,2023年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57.3%、23.8%,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上升了36.4、14.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
孙守亮说,各地还不断创新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其中,京津冀探索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优化区域统一的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协调机制;粤港澳深化生态环保合作交流机制,协商处理空气、饮用水、固体废物等区域性环境难题;长三角率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生态环境领域信用联合奖惩;长江流域推进水生态考核,川渝两地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黄河流域开展并完成2.6万余个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等。
裴晓菲说,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生态环境部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抓好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
(科技日报北京1月30日电)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