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进博会)外企谈进博:进博会打开了在华全产业链合作的“机遇之门”

发布时间:2024-12-15 23:57:24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上海11月8日电(记者 樊中华 汤彦俊)两千多年前,黄瓜、蚕豆、芋头等逾100种作物通过“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国,而中国的稻、粟、大豆等也在不断输往世界,农作物开启了第一次“全球大交流”。

  而眼下正在举办的第六届进博会,为全球农作物品种的流动再建一个全新舞台。纯白色会“爆浆”的甜玉米“圣田白珠”、好种植更环保的甜椒“马丁纳”、甜杆西蓝花“米修斯”……来自世界各地的作物品种不断刷新着今天人们对“作物交流”意义的认知。

  “中国是全球蔬菜消费的第一大国,同时自古以来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随着消费升级,中国老百姓对蔬菜的健康、营养价值、口感等更加挑剔,这些消费趋向使我们不断引入新的作物品种,同时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进行育种研发。”7日,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蔬菜事业部总经理陈昕在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时表示。

11月7日,第六届进博会上,拜耳作物科学展示其甜椒、白色甜玉米等多种新品种作物及其种子。记者 汤彦俊摄

  也正因此,作为拜耳旗下三大事业部之一,拜耳作物科学连续六年参加进博会,不断将其新品带上进博会“首发”。“进博会让中国的广阔市场认识了解了拜耳的作物品牌,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合作机会,”陈昕说,对于种子业务的全球化发展而言,“我们需要与本土研究院、经销商、种业企业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才能将从种植端到消费端的整个产业链打通,真正打开市场。”

  进博会使多元化的合作成为可能。陈昕进一步解释,例如中国近年来涌现的有别于传统批发市场的生鲜电商等新零售渠道,为果蔬农作物销售带来新机遇,可使消费者更加直接地认识一个新品种,大大地缩短了营销路径,加快蔬菜产业从展品到餐桌的转化。而消费需求的提升会进一步刺激大规模种植,更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提升品质和产量。“通过产业链合作,可倒逼批发商、储运、物流的发展,使产品更好地触达消费者。”

  此外,陈昕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种子行业来说,在田间种植等环节,知识产权特别容易丢失,这是外资企业最担心的事情,而近年来有很多此类立法执法案例,为我们加大在华投资带来了信心。”

11月7日,第六届进博会上,拜耳作物科学展示其甜椒、白色甜玉米等多种新品种作物。记者 汤彦俊摄

  就在今年,拜耳与北京市平谷区达成战略合作,拜耳投资逾千万元人民币在平谷区建设了其中国首个集蔬菜研发、展示和生产三位一体的运营中心,不断加强在中国的本土研发与生产能力。

  而在上海浦东,拜耳作物科学正将其再生农业项目进行落地。该项目可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提高生产力、改善土壤健康、保护环境、增加产量,为人类破解粮食危机探索新路径。

  不仅如此,陈昕介绍,拜耳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不同纬度地区的当地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一方面对拜耳品种的当地适应性进行研发,另一方面将当地的好品种共同进行商业转化。”

  “事实上近两年来,拜耳作物科学也在不断加大在华研发力度,从原来的番茄和辣椒两大作物,扩展到如今的八种作物。中国研发人员会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种植水土等进行种子的筛选和研发,使‘外来品种’在不同纬度地区易种植、田间易管理,以及种植更加绿色环保。”陈昕说。

  参展六年,陈昕用三个“持续”概括拜耳作物科学的收获:营业额持续增长,在华投资力度持续增加,本土人才持续成长,“进博会既是一个链接全产业链合作的‘枢纽’,也是我们向全球展示在华发展最新成果的‘舞台’。我们现在正在大规模筛选欧美主流的作物品种,规划未来要引进中国的优秀产品。”(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