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白墙红瓦燕尾脊 打卡“活着的千年古城”

发布时间:2025-01-08 05:35:30 来源: sp20250108

  福建的漳州古城,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1200多年的岁月洗礼,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漳州积极推动闽南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升城市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随着暑假的到来,古城再次迎来了旅游旺季。

  来到古城听一曲芗剧是必不可少的体验,在这里了解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还能感受到富有地域特色的独特魅力。从唐代贞观年间陈元光开建漳州以来,这里就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走进漳州古城,在建筑的外立面和柱子上随处可见的红色砖块,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烟炙砖,这一抹“闽南红”,已经成为新时代古城最亮的色调。

  福建省文博专家 杨丽华:红色是属于一种吉祥的颜色,“白墙红瓦燕尾脊”,它融进了中原古朴和大气的文化。

  如今的烟炙砖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制作工艺,一窑烧制50天才能成型。

  闽南红砖瓦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康信财:古城的烟炙砖颜色相对比较深,一窑只有上端四分之三的位置可以放置,通过温度控制才能烧出那样的砖。像预留的火路,谷木草灰打下来形成一道黑色的花纹,就形成了我们的烟炙砖。

  一砖一瓦皆是匠心,千年古城风貌才能更好保护和传承。

  在古城的中轴线上,依然完好保留着朱熹在任时期的州衙旧址。漳州是朱熹在福建唯一的主政之地,他在漳州任职期间,正式刊刻出版了《四书集注》,漳州由此也成为中华元典《四书》首印之地以及朱子理学南传重镇。

  漳州闽南书院院长 叶明义:漳州是朱子理学发展、完善、实践之地。闽南文化中积淀着特别深刻的朱子文化印记,我们要努力激活朱子文化生命力,融入现代表达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它“活”起来,“热”起来,做好闽南文化这篇大文章。

  以文塑城,以文兴城。古城里,国家级非遗项目木偶戏表演正热闹上演,方寸舞台、十指翻飞,台上锣鼓铿锵,台下掌声雷动。一个布袋木偶从上到下,凝聚了冠盔、木偶头雕、漳绣、木偶技艺等四个国家级非遗。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漳州闽南文化周”中,《两个猎人》《大名府》《指掌乾坤》等布袋木偶戏经典剧目,深受海外观众喜爱,也让海外友人近距离领略到闽南文化的魅力。

  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黎晖:我们的表演要跟木偶融为一体,人舞偶、偶像人,我们展示的不仅是木偶的基本功,还要赋予木偶的生命力。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要守正创新,用精湛的技艺,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展示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用非遗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做好非遗传承“文章”,守护好我们民族精神根脉。

  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目前在漳州古城共有60多个非遗、老手艺特色文化业态落地;经过近10年保护修葺,古民居建筑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还生活着近两万名居民,闲暇时会坐在家门口泡上一壶闽茶,见证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文脉承古今,守正亦创新。为了更好延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闽南文化传播推广,漳州努力在全域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林晓峰: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发挥漳州的优势,深入挖掘闽南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闽南文化看得见、留得住、传得开,融入生活,见之日常,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努力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