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7:27:14 来源: sp20250105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空,伴随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豪迈抒怀。这一“东方巨响”,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60年后,我们再回眸那个画面,深感这声巨响犹如东方“睡狮”的怒吼,以瞬间铸就了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核事业从无到有、持续发展,形成了完备的核工业体系,为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核安全之路,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次试验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同时,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场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方面,人民政权接收的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烂摊子,经济和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百废待兴。另一方面,国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国彻底失败,他们除了在经济技术上对新中国全面封锁外,还在军事上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有的好战分子甚至叫嚣要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进行核恐吓。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同时更深深懂得,要反对核战争,粉碎核讹诈,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世界已进入原子能时代的背景要求出发,从战略全局的需要考虑,明确指出:要奋起直追,掌握原子能。毛泽东同志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还作出了“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和“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等重要指示。周恩来同志全面具体领导了中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
一块决定命运的石头,开启了一个时代。“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课。”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时说。接着,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传看了采自广西的铀矿石标本,听取了我国铀矿地质的有关情况。钱三强用盖革计数器做了演示,计数器一靠近铀矿石就发出“嘎嘎”的响声,表示收到了由石头发出的射线。就在这一天,党中央作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
为了新中国的核事业,一大批留学爱国人士放弃国外优越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何泽慧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祖国的怀抱。钱三强为核聚才,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有“满门忠烈”之誉。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仅9天,便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谢绝恩师和同学好友的挽留,回到祖国。同年,年仅26岁的青年科学家朱光亚辗转香港回国。回国前夕,他与50余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激情澎湃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召唤华夏游子回国圆梦。彭桓武在英国留学10年获得两个博士学位,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1959年,刚刚起步的核武器研制事业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当时,正在苏联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的周光召致信二机部负责人表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回国后他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1961年4月,当从苏联奉调回国的王淦昌听到“因涉及国家安危,必须严格保密。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你要有心理准备”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愿以身许国!”从此,王淦昌改名“王京”,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17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以身许国”的誓言。王承书在历尽艰难回国后,三次被问到能否开辟热核聚变这一陌生领域、能否转行从事高浓缩铀研制、能否为国家的核事业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三次回答“我愿意”,从此一生践行。1961年,于敏被通知参加氢弹研究,从此踏上秘密历程。2015年,89岁的于敏在轮椅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此时此刻,距离他隐姓埋名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于敏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核工业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心声。
“两弹一星”事业如磁石般吸引着中国科技工作者。核事业初建,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是极其困难的。国内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工业基础,西方国家又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邓稼先率领理论部在一无权威资料、二无实践经验的条件下,开展了大量运算。他们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算盘和钢笔,含辛茹苦、夜以继日地把原子弹的设计轮廓勾勒出来了。正如钱三强所说:“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为了这项科学计划的实现,中国核工业人和全国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一直勇毅前行,即使在技术封锁、三年困难时期、饥馑袭扰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方针,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原子弹搞上去。因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还有个更为形象的名字——争气弹。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金银滩,美丽的名字背后,是3200多米的海拔、年平均0.4摄氏度的气温和高寒缺氧的环境。这里是当时被选中的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施工现场指挥部总指挥李觉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率领千军万马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他们到金银滩后第一件事就是选了一片背风向阳的草地,割去一人高的牧草,支起三顶帐篷。他们支起的不只是帐篷,更是中国原子城的雏形与未来,是中国核事业的光荣与梦想。来自五湖四海默默奉献的众多普通建设者,怀着舍家为国的共同心愿,栉风沐雨,无怨无悔,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聚合成一个巨大的“反应堆”,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所有的人都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最终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之后,中国核工业人又把目光对准了核潜艇。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革命先烈彭湃之子彭士禄率领团队,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美国、苏联的尖端科技发展新路子,在被封锁的条件下自主研发了“两弹一星”,解决了国民经济中若干重大科技问题,使我国尖端科技在简陋条件下以较短时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张爱萍将军深有感触地说,“原子弹不是武器,它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