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5:25:48 来源: sp20241225
◇2013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来到滨海新区。他指出,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同时,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习近平强调,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大气力解决体制机制弊端。天津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如今,滨海新区经济外向度超过90%,全市153公里海岸线都在滨海新区。天津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核心是滨海新区,龙头在滨海新区。
◇多年来,滨海新区坚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以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助力高质量发展。
◇天津本土科创资源雄厚,聚集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高等院校56所。联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引进国外技术迭代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同样优越。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滨海新区提出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未来产业创新高地的奋斗目标。
◇滨海新区坚持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组团发展、城乡一体,将一片盐碱荒滩建成了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美丽城市。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丁锡国 毛振华 王井怀 梁姊
2023年8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宣布,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
2023年11月,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全面落成。这是联想集团功能最齐全、智能制造程度最高的灯塔工厂,也是该行业首家“零碳工厂”。
……
2023年,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好消息,接连不断。
地处天津东部沿海的滨海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新区,肩负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2013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来到滨海新区。他指出,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同时,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习近平强调,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大气力解决体制机制弊端。天津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滨海新区成为天津打造“一基地三区”的核心区。从2015年我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运营,到2023年第一批入选工信部和财政部公示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滨海新区不断实现新突破……目前,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40%以上,税收总贡献和工业总产值占5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60%以上,外贸进出口额占7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占80%以上。
以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滨海新区坚持活力在“试”、特质在“新”、目标在“高”,以实体经济、港口资源、产业创新等优势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扩大开放等为引领,努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做先锋、当主力,成为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引擎、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源头。
2022年底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为代表的“十项行动”,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行动化、具体化、实践化举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表示,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细市委确定的滨海新区支撑引领行动方案,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走转型路
转型,是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津的诞生发展从港口起笔。如今,滨海新区经济外向度超过90%,全市153公里海岸线都在滨海新区。天津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核心是滨海新区,龙头在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一手抓开放,一手抓转型,用开放带动发展方式转变,用转型促进更大力度开放,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放大“硬核”优势
天津拥有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航运贸易往来。天津市、滨海新区将港口资源作为“硬核”优势,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天津港服务辐射经济腹地和为天津吸引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
让港口更“聪明”、更“干净”。2021年,天津港投产运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全国率先设立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电力供应全部来自风能和太阳能。天津港集团董事长褚斌说,2012年至2022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上升12%,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4%,碳排放强度却下降16%。
变物流通道为发展平台。天津港6个港区临港产业布局各有特色:这里的平行进口车数量占全国7成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聚集冷链产业链企业600余家,南港工业区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临港综合保税区要打造全国首个船舶保税制造与维修基地……如今,新区海洋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
——服务国家战略
天津港是距雄安新区最近的港口,辐射三北内陆,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战略支撑条件,赋予滨海新区重大政治使命、重大发展机遇。
高水平打造京津冀“海上门户”。天津港持续做强环渤海“天天班”品牌,开通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设立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把港口服务直接送到北京客户的家门口。
高标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近年来,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载体和平台,滨海新区不断优化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多样化供给,完善各类基建配套,持续升级各类承接载体平台功能。2023年前三季度,滨海新区引进北京资源落地项目60个,总投资431.6亿元。
强化共建“一带一路”支点作用。以天津港为起点,来自海上的货物可通过海铁联运,分别经过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出境,这是我国开行最早、运量最大、运距最短、路径最多的亚欧大陆桥运输线路。天津港现有“海丝路”集装箱班轮航线40余条,年货物吞吐量60%以上来自沿线港口。
——拓展优化外资
近些年,面对时代新变化、市场新逻辑,滨海新区积极引导外资企业在新区增资扩产、研发转化、转型发展。截至目前,滨海新区累计吸引外资企业1.9万家。
为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滨海新区及时调整产业园区发展思路,逐步从“大而杂”转向“小而精”,针对某一类产业发展需求,引进集中上下游企业,织密配套网络,外资企业就地配套比例明显提升。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张立中说,天津本土配套企业供应零部件数量占比62%,较以往大幅提升。
滨海新区探索的“保税研发”模式,破解了外资企业之忧。近年来,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需要就地设立研发机构,但进口研发设备大多关税较重。滨海新区用足用好自贸区政策,免征相关税费,降低企业成本。
为外企提供绿电是一项全新的紧迫工作。欧盟等市场开征碳关税,绿电成为外资企业的刚需。滨海新区近年来新建了华电海晶盐光互补、三峡天津南港海上风电等重点项目,绿电供应从无到有,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天津电力交易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滨海新区成交绿电交易13.3亿千瓦时,较上年全年增长近16倍。
开放与转型并举。如今,滨海新区产业链实力显著增强,12条产业链完成产值4582.5亿元。滨海新区副区长张桂华说,现代产业链集群发展,加速产业向滨海新区聚集;不同产业链间相互配合,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吸引更多生产要素,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
吃改革饭
“滨海新区干部想干事、不扯皮、敢负责。”谈起到滨海新区办事的经历,包括许多企业界人士在内的受访对象如是说。
滨海新区下辖5个国家级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是全国首批保税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
多年来,滨海新区坚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以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助力高质量发展。
——靠改革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
2019年,滨海新区下辖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进行法定机构改革,1600多名干部一次性取消编制,改成合同制。第一轮竞聘,63名干部降职。
2023年上半年,第二个聘期考核结束,99名干部升职,73名干部降职,其中包括两名管委会副主任。
滨海新区改革办改革发展室副主任刘伟新说,持续深化改革,才能避免体制僵化、利益固化、活力退化、动力弱化等问题。3年内,各开发区离职、辞职、开除的干部有200多人,同一岗位人员收入差距拉大到20%,下级干得好比上级拿得多并不稀奇。
滨海新区改革办主任彭伟说,此前法定机构改革多是以某个部门、某个机构的体量推进,滨海新区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并不多见。
——靠改革创造一流营商环境
国家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109枚公章。这些权力的象征,是几年前从天津滨海新区“卸任”的。
2014年5月,滨海新区组建全国首家行政审批局,将原本分散在18个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至一个部门,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109枚被封存的公章,见证了这段简政放权的生动历程。
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已在全国复制推广。作为改革发源地,滨海新区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从2018年起逐年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不断推出新“版本”。
2023年8月,滨海新区推出最新版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创新发布“创新引领清单”“协同落实清单”“优化提升清单”,涉及57大项230项任务举措。从市场准入到知识产权保护再到企业用水用电,清单上写得明明白白。连漏接咨询电话的细节也有考虑,如果电话拨打3次以上无人接听,就会自动推送至人工客服专员进行回拨解答。
——靠改革释放要素活力
新型产业用地、“滨城”户籍新政、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等一批要素配置改革措施,近年来陆续在滨海新区落地。
新区从供给端、交易端和需求端同步发力,持续打好激发要素活力的整体战、协同战,不断破除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要素供给方式,降低要素价格。
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是天津首个成规模新型产业用地项目,预计2024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新型产业用地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北塘湾科发公司董事长金强说,产业园可以满足科创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向高速增长期迈进的产业化需求,解决“成长的烦恼”。
人才是第一资源。滨海新区将“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作为改革主方向和突破点,制定股权分享、知识产权折价、职称评定、薪酬奖励等激励政策,树立“以业绩论英雄”鲜明导向。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中率先将成果转让总收入的49%奖励给成果完成者,调动了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举创新旗
走进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办公大楼,一面专利墙密密麻麻地书写着各种专利名称。几个月前,一个年轻研究团队率先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这是继全球首次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后,该研究所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近年来,滨海新区在不断创新前行的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成果: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疏浚国之重器“天鲲号”、运算能力达每秒百亿亿次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全球首款可吸入式新冠疫苗、国产自主人工心脏“火箭心”……
——双轮驱动
谁会成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主引擎”?这是必须提前谋划且要踏实推进的重大战略问题。
天津本土科创资源雄厚,聚集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高等院校56所。联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引进国外技术迭代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同样优越。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滨海新区提出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未来产业创新高地的奋斗目标,并具体化为在生物制造、脑科学与智能医学等8大未来产业方向上形成比较优势。
——双管齐进
瞄准建设北方现代化产业基地目标,滨海新区积极对接企业所需与研究机构所研,双管齐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3个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4个新兴产业为重点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新区拥有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这些年,滨海新区突出需求导向,初步形成需者“出榜”能者“揭榜”强者“挂帅”的良好创新氛围。以培育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以促进企业上云、建设“灯塔工厂”等为示范,推动产业向智能化发展;以绿色石化项目、新能源项目等为抓手,推动产业向绿色化发展。双管齐进,加快了新旧动能“换挡”“提速”“升级”。
——双向发力
不久前的一个论坛上,昆翎医药联合创始人张丹讲述了在天津创业的故事:
2006年,海外归国的他萌生了开拓国内细胞治疗产业的想法。不过,细胞治疗在当时属超前沿技术,他和团队四处碰壁。直到一天,他把材料放到天津经开区干部面前,3000万元启动资金很快落地。昆翎医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为拥有4000余名员工的知名企业。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企业的后盾,双向发力大大激发了创新活力。2022年,滨海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600家,科技领军企业162家。
——双线支撑
“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这句话许多新区干部很熟悉。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金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滨海新区创造性地建立产业人才联盟,提供精准化金融产品,有力支撑了创新活动。
自2020年起,滨海新区陆续组建信创、生物医药等19个产业(人才)联盟,无缝连接各成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盟集聚2018家成员单位,辐射高校和科研院所151家、世界500强企业89家,引育科技研发人才2.6万人,促成产业链合作项目近3000个。
融资租赁是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最响亮的名片之一。在东疆综保区,飞机、船舶、海工装备等“大家伙”可以租赁,科创企业的无形资产也可以作为租赁物来融资。
“小巨人”企业天津全和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业务发展迅速,但资金短缺。企业核心专利权不便转移,作为租赁物价值又缺乏稳定性。“我们看好这家公司的前景,但无形资产租赁的合规风险太高。”正奇融资租赁(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昌兴说。
合作止步不前时,天津开创金融创新司法听证机制,由法院等部门共同对该模式的合法性、合规性及可行性“把脉会诊”。最终,正奇租赁以全和诚一项非核心专利作为租赁物,再用一项核心专利作为质押担保,解决了公司500万元资金需求。
这是天津不断优化融资租赁发展环境的一个缩影。凭借自贸区叠加综保区的政策创新优势,以及“专家+管家”的服务优势,东疆综保区成为国内最大的融资租赁聚集地,租赁资产规模超过1.4万亿元。
建美丽“滨城”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市政景观有限公司工程师池凤龙的办公室里,整齐地码放着17本工作笔记。那是他智慧和心血的记录,也是一部缩微版美丽“滨城”建设史。
池凤龙是生态城第一批建设者。当时,这里三分之一是盐碱荒滩,三分之一是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没有一棵树,没有一座房。历经15年努力,生态城绿化面积达1100万平方米,建成32公里的城市绿廊和40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先行变成了先成,试验变成了示范。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近年来,滨海新区坚持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组团发展、城乡一体,将一片盐碱荒滩建成了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美丽城市。
——建设创业之城
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人们把发展的目光从天津中心城区转向沿海一线时,这片荒芜之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开始急速增加。新时代的创业者传承创业精神,在前人开拓的热土上,释放创新激情,迸发创造活力,施展创业才华,这片年轻的土地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平台,滨海新区着力为“京企”在津二次创业打造便利。《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帮“拓荒者”拓路,为“创业者”解忧。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例,截至2023年11月,当年新增企业900余家。
滨海新区还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创业之城活力。2023年举办的首届滨城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来自11个国家的93名高层次人才以及1506个团队、4667名青年创客参与。
“首届滨城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具有层次高、领域广、奖金足、支持多、能落地5个特点,面向海内外领军人才和青年创客每年举办一次,持续为人才实践创新创业梦想提供广阔舞台。”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李龙说。
——建设生态之城
土壤含盐量千分之三,是植物生长的极限。但滨海新区许多地方的土壤含盐量在千分之四以上。他们克服盐碱地改良、污水治理等难题,种植起一片又一片树林,治理了一处又一处污水。
滨海新区以蓝天、碧海、绿地为底色,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塑造城市主色调。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燃煤锅炉、煤电机组关停并网和国Ⅲ及以下柴油车治理,促进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改造,PM2.5浓度持续下降;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黄港一库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16个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Ⅴ类及以上标准,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生态功能持续改善。
2022年,滨海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5.3%,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建设幸福之城
滨海新区常住人口242万人,却少有大城市的拥堵和满眼“水泥森林”的呆板。组团式的城市布局、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设计风格,使这座城市看上去疏密有致,既有紧凑便利的生活空间,又有足够的“留白”,供人们放松休闲。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15年,常住人口已有15万人,居民15分钟生活圈舒适便捷,大人就近上班,孩子就近上学。大城市常见的堵车现象,在这里很少出现。
秘诀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从开发建设之初,便借鉴新加坡经验,构建起“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中新天津生态城分级配备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高品质生活配套,推动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五治”融合,为居民打造了500米半径优质生活圈,打造出高品质生活。
更有特色的是,为满足居民阅读需要,中新友好图书馆对外开放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读者无需预约,刷身份证即可进入。滨海新区图书馆2017年开馆至今,进馆到访总人数达1000万,总借阅量410多万册。“书山”一角,展示着新区浓郁的人文气息。有网民称赞这座造型独特、内涵别致的图书馆是“每个爱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改革开放,催生了渤海西岸一座新城。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上,她在不断释放能量,也在蓄积更大能量!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