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17:42:51 来源: sp20241223
清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乾隆帝弘历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在皇位上坐了3年冷板凳的嘉庆帝顒琰终于得以亲政,于乾隆去世4天后就迅速出手拿下权臣和珅,并下旨抄家赐其自尽。接着,为了改变乾隆末年的吏治腐败状况,嘉庆帝下诏广开言路:“欲内外臣工各抒所见,指陈利弊,以收兼听并观之效。”
嘉庆帝下诏求言后,朝中官员积极响应、踊跃上书,呼吁革新时政。谁知到了这年8月,一位翰林的上书竟惹得嘉庆帝大怒,将其打入诏狱,最后免死流放新疆伊犁,成为当时京城轰动一时的大事。
这位翰林就是乾嘉时期颇负盛名的大才子洪亮吉,这对于他的政治仕途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但流放伊犁却使他的文学成就达到了高峰。
大才子惹怒嘉庆帝
洪亮吉(1746—1809年),字君直,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他幼年家贫,父早亡,孝事寡母,虽然苦学成器,富有才华,以辞章考据名著一时,但在科举场上却屡试不中,先后在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等人幕府中任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35岁的洪亮吉考中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恩科,已经45岁的洪亮吉终于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即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破格出任贵州学政,任满回京,派充咸安宫官学总裁、上书房行走。
嘉庆四年,洪亮吉在国史馆编修《高宗(即乾隆皇帝)实录》。他“喜论当世事”,因“目击时事,晨夕过虑,每闻川陕官吏偶言军营情状,感叹焦劳,或至中宵不寐”。又因“自以曾蒙恩遇,不当知而不言”。虽知翰林本无言事之责,不应违例上奏,但他还是按捺不住,提笔写了一篇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奏章,直言朝政弊端,言辞激烈,锋芒毕露。
洪亮吉在这篇《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中指责嘉庆帝亲政后“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接着批评当朝官员“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对几十名内外大臣点名道姓。最后又对嘉庆皇帝说:“亮吉以为今日皇上当法宪皇帝(即雍正帝)之严明,使吏治肃而民乐生,然后法仁皇帝(即康熙帝)之宽仁,以转移风俗,则文武一张一弛之道也”。
▲清仁宗嘉庆皇帝。(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嘉庆帝看到这,可能整个人都不好了,一个小小的七品翰林编修居然敢“教”皇帝怎么当,谁给的胆子?真是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了!
嘉庆帝命军机处和刑部将洪亮吉革职,捉拿下狱。后押至西华门外都御史衙门,军机大臣会同刑部严审,以大不敬拟斩立决。亲友闻讯,纷纷至狱中哭唁。豁达的洪亮吉反而安慰亲友:“丈夫自信头颅好,须为朝廷吃一刀”。
嘉庆帝虽然“怒其语戆”,但又担心杀了洪亮吉会堵塞言路,只得把刑部判定的斩立决改为发配伊犁。洪亮吉为此撰诗感激皇恩,表示不敢对朝廷有丝毫的怨怼,但也提到“人笑冷官罹法网,天教热血洒边尘”,字里行间仍可以看出他对嘉庆帝治理吏治腐败的失望。
流放伊犁 触动文学灵感
从北京到嘉峪关,洪亮吉走了三个多月。沿途中的故旧好友和一些素不相识但慕其名的官员不顾朝廷问责的风险,盛情款待洪亮吉,纷纷馈赠路费和衣食,持书相送,使流放路上的洪亮吉得到极大的慰藉。
洪亮吉出嘉峪关后,“独行千里,不见一人,径天山,涉瀚海,闻见恢奇,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举笔,然要皆描摹山水,绝不敢及余事也。”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高峻雄阔的天山,一望千里的沙漠戈壁,奇特的物候风光,引得浪漫的诗人诗兴大发,他实在是抑制不住,不顾嘉庆皇帝不许他作诗、饮酒的禁令,脱口吟道:“半生纵踪未曾闲,五岳游完鬓乍斑。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出关作》)此后,洪亮吉的诗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首首想象奇特、气势豪迈、立意高远的诗篇诞生,他越写越多,越写越好。
洪亮吉在日记中这样描写翻越天山所见景色:“一路老柳如门,飞桥无数,青松万树,碧涧千层,云影日辉,助其奇丽,忘其为塞外矣!”这里写的青松,就是天山特有的树种雪岭云杉,它苍劲挺拔、四季青翠,阴坡生长,绵延不绝。洪亮吉感到一路所见山脉及松树似曾相识,不禁想起20年前做过的一个梦:只见一座大山高出天半,横亘在面前。万松挺立,直与天接,往下一看,沙海无际,他竟站立在青松之顶,顿时惊醒。
洪亮吉翻越天山时写下了《天山歌》,起句就是“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将天山的高大雄伟描绘得无与伦比,接着描写天山的奇情异景,抒发自己对天山风光的赞美,最后感慨道:“九州我昔履险夷,五岳顶上都标题。南条北条等闲耳,太乙太室输此奇。”意思是和天山的奇特险峻相比,三山五岳不过是平常而已。洪亮吉感受到了天山雄浑的脉搏,天山也给他的诗作增添了豪迈的气韵。
嘉庆五年(1800年)元日,在镇西府(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洪亮吉写下《镇西元日》两首诗。看到这里有着和中原一样的浓厚年俗,颇似故乡的景物,暂时忘却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从乌兰乌素到安济海,洪亮吉在雪地上跋涉了十多天,撰文讲述了汉朝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歌颂了乾隆皇帝平定叛乱、统一新疆取得的巨大功绩。
嘉庆五年(1800年)二月,洪亮吉终于抵达戍所伊犁惠远城(今霍城县惠远古城)。清朝统一新疆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驻节于惠远城,因此惠远城成为新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将军保宁安排洪亮吉在城西一处官产别墅居住,正室名为“环碧轩”,前后左右有高柳百株,环境颇为幽静。
到达伊犁后,洪亮吉被派遣到册房办事,奉命抄写公文之余,在住所“闭门断酒”,读书散步。好友来信都诚挚地劝告他以语言文字为戒,但洪亮吉诗兴不减。在伊犁期间,他写下《伊犁纪事诗四十二首》,以竹枝词的形式记录了他在边陲的所见所感,是一幅幅描绘嘉庆时期伊犁地区社会生产和风土人情的历史风俗画卷。
他记述了伊犁少数民族的易货贸易盛况:“谁跨明驼天半回,传呼布鲁特人来。牛羊十万鞭驱至,三日城西路不开。”他描写伊犁春光之美:“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粉红墙。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他提及惠远城最富盛名的中华文化传统建筑:“城隅两日霁寒威,韦曲词人尚下帷。趁得南山风日好,望河楼下踏春归。”他对伊犁气候和物产多有记载,如:“鹁鸪啼处却东风,宛与江南气候同。杏子乍青桑椹紫,家家树上有黄童”,并作注说:“伊犁桑椹极美,白者尤佳”。他咏赏伊犁河产鱼之富:“结客城南缓步回,水云宽处浪如雷。昨宵一雨浑河长,十万鱼皆拥甲来”。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丝路农桑园中的桑葚。(图片来源:天山网)
失落而来 满载而归
洪亮吉在惠远城住了不到百日,忽然赦免释放的文书到了。在清朝,汉人遣员百日而赦,前所未有。
原来,洪亮吉被流放后,“言事者日见其少,即有言者,皆论官吏之常事,而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官员们争相上书言事的势头,因洪亮吉案戛然而止,嘉庆不得不再次更改对洪亮吉的处理,在其被发配到伊犁仅三个月后,就把他释放回原籍。
也有说是因为当年春天北京地区大旱,嘉庆帝亲自求雨无效,遂决定大赦犯人,洪亮吉因未服满三年流放之期,本不在赦免之列。但嘉庆帝想起了洪亮吉的逆耳忠言,其上书的动机还是为了清朝的统治,所以决定将洪亮吉释放回籍。巧合的是,在决定释放洪亮吉回籍的谕旨下达当日,京城便降下了大雨。
得知朝廷赐旨放归后,洪亮吉便收拾行装踏上归途。尽管归乡之心迫切无比,但到真正要离开这座自己曾越过千山万水、历尽风沙戈壁才抵达的边陲之城时,洪亮吉却不由地放缓脚步,他在《别惠远城》中写道:“下马步出城,百步屡驻脚。长刀短后衣,未忍即抛却。”尽管是被迫而来,但走的时候却是恋恋不舍,牵马步行出城,屡屡驻脚回望,为的是再多看一眼这边陲的风光。
多年以后,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因抗英流放伊犁,在即将离开新疆的时候,写下诗句:“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同样表达了内心对祖国边陲的眷恋之情。
流放伊犁这一意外遭遇对洪亮吉来说固然是沉痛的打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使得诗人有机会亲历新疆,领略西北边陲的大美风情,创作风格也为之一变,写出了一首首境界雄浑大气、语言奇丽壮美的传世名篇,达到了他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正如清代诗人张维屏所说:“先生未达以前,名山胜游诗多奇警……至万里荷戈,身历奇险,又复奇气喷溢,信乎山川能助人也。”
▲洪亮吉篆书七言联,释文“家参越水吴山界,诗在三唐二宋间” (图片来源:常州博物馆)
洪亮吉在伊犁时间虽短,著作却甚丰,著有《遣戍伊犁日记》《万里荷戈集》《天山客话》《百日赐环集》四部著作。《遣戍伊犁日记》是洪亮吉赴戍伊犁途中的日记;《万里荷戈集》是他赴戍途中及在伊犁的诗集;《天山客话》是他在伊犁的见闻杂录;《百日赐环集》是他自伊犁释还到返回阳湖家中的诗集。这几部著作在清代就有很大的影响,至今对研究清代西北史地情况都有很大帮助。
洪亮吉还写有《天山赞》《瀚海赞》《冰山赞》《净海赞》等文章。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祖国边疆的壮美风光,尤其是延宕千里的天山山脉。同时记录了新疆的特产和地貌,讴歌各民族“一体视犹同赤子”,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意识。
▲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的洪亮吉纪念馆。(图片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
如果洪亮吉能在伊犁多留一段时间,可能会写出更多、更详实的关于新疆方面的著述。清代诗人赵翼在《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中写道:“倘更留君一二年,北荒经定增搜考。忆君惟恐君归迟,爱君转恨君归早。”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学者徐松在为洪亮吉的《天山客话》所作的序中说: “先生居伊江仅百日,而见闻赅洽如此,前辈精力过人,博闻强识,于此足见一斑矣。”
(作者简介:李耕耘,长期从事新疆伊犁地方史志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现就职于新疆伊犁州文联。编著有《新疆伊犁风物志》《新编伊犁风物志》。)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胡晓蝶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