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个藏族农奴“翻身”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1-01 14:01:55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社 云南迪庆3月29日电 题:聆听三个藏族农奴“翻身”的故事

   中新社 记者 缪超

  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纪念日。当天, 中新社 记者采访中共迪庆藏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原副调研员祁继光,今年82岁的他曾著《红旗卷起农奴戟》一书,收录了云南迪庆26位农奴的口述史。他向记者讲述了记忆最为深刻的三个农奴故事。

  马帮路上险丧命的腊都

  1926年,阿茸农布8岁时,家里穷,饿肚子,阿爸只好把他送到地主麻主家当奴隶。他16岁那年,麻主想走马帮到拉萨做生意,在农奴中挑选几个腊都(赶马人),阿茸农布就在其中。

  那时,从中甸(现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走到拉萨,马都要钉十次马蹄铁,而腊都却光着脚上路。途中,阿茸农布病了,麻主见他走不动,便把他丢在荒无人烟之地。煎熬了4天,病稍好点,他就沿着马蹄印追赶队伍。路上,他看见一个伙伴的尸体被丢在乱草窝里。

  阿茸农布当了16年腊都,流血流汗,到头来,除了两块破麻布、一把干骨头,什么也没有。

  1950年,中甸解放后,解放军继续进军西藏,需要粮食和弹药,便动员马帮运输。阿茸农布赶马内行,路也熟悉,便报名参加支前马帮队,往返于德钦、中甸之间。

  农奴解放后,他被选为中甸县团结生产队畜牧队长。他把一颗心全放在牧场上,照顾好每一头牲口。1958年,畜牧队牲口一共有73头,10年后发展到1800头,年年超额完成国家畜牧产品收购计划,大家分到了足够的皮毛和肉食、油脂。

  直到去世前,阿茸农布都舍不得丢下牧鞭。他曾说,“能赶着自己的牲口去放牧,是最幸福事”。

  农奴养母的情义重于泰山

  1942年腊月的一天,格知诗出生在东旺乡农奴主乌撒家的大门前,身为农奴的阿妈产后大出血离世。同村另一家农奴主的女奴隶白追收养了这个新生儿。

  白追背着格知诗,天不亮就要挤牦牛奶,挑水、砍柴、锄地,天黑后还要在暗淡的松明火光下捻毛线、织毛布、磨青稞。

  格知诗4岁时,一天夜里,乌撒家的人闯进他们的住处,揪住格知诗的小耳朵就往外拖。只因喇嘛认为,小奴娃出生就死了妈,只有到他妈生前的农奴主家才能当个好奴娃。格知诗与白追被迫分离,成了乌撒家的小奴隶。但同处一个村子,白追经常来看望格知诗。

  农奴解放后,格知诗成为一名邮递员,因工作勤奋,1971年获得到昆明参加云南省邮政工作会议的机会。格知诗回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与白追分享在大城市的见闻,让她也见见外面的世界。

  晚年爱看《动物世界》的阿主

  说起农奴故事,祁继光总会提到他的农奴岳父。岳父名叫阿主,老家在迪庆州诺西村。阿主8岁那年,家人在一场瘟疫中相继死去,仅剩阿主和哥哥。

  兄弟俩因年幼,四处讨饭度日。有天,同村一位老奶奶告诉他俩,他们已被“属卡”(村级政权)卖给土司。

  哥哥年仅12岁,虽不谙世事,但深知奴隶就是在人屋檐下挨打受骂,做牛马活,吃猪狗食的人,因此趁夜色逃走。幼小的阿主哭喊着到处寻找哥哥,却被路边窜出的大汉拖到中甸土司松千总家。

  乳牙尚未换齐的阿主成了奴隶。松千总是个瘾君子,每晚烟枪在手,还要阿主伺候在身边。松千总喜欢骑马,快马扬鞭时让阿主跟在马后跑,稍不遂意,就对阿主举起马鞭。

  1950年,迪庆解放后,中甸县级牦牛场成立,阿主被选中当牧工,松千总不得不同意。农奴解放后,阿主才名正言顺成为牛场工人。

  晚年,阿主酷爱看电视,却只爱看《动物世界》,似乎在弥补缺失的童年。20世纪80年代,阿主在子孙陪伴下寿终正寝,享年83岁。

  听完祁继光讲的故事已是傍晚,“月光城”独克宗被璀璨的灯光“点亮”。古城中心四方街上,民众和游客翩翩共舞,跳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广场舞,一派喜庆、祥和。(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