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3:55:40 来源: sp20241228
三天时间,11场主题讲座、1场座谈交流、1次分组讨论和1次创作交流……近日,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首次组织了专门针对青年导演、编剧的培训——“精品剧集青年创作人才培训班”。
目前,一批80后、90后青年已成为影视剧集的创作主力。抓住创作者中的骨干力量,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拓宽他们的认知广度,才能为未来电视剧、网络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撑。此次培训以全新的构思和精细的策划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丰富知识结构
拓展创作空间
这次培训中,设置了专门的课程提升学员对政策的认知与理解。课程不仅丰富了青年创作者的知识结构,也意在帮助他们拓展创作空间,提供有效的创作经验。《欢迎来到麦乐村》导演金晔分享了在非洲拍摄的经历:如何跨越语言隔阂和文化差异,保障顺利拍摄的同时加深国际友谊。这些经验对青年创作者未来拍摄涉外题材剧集提供了有益启发。
《梦华录》导演杨阳也分享了历史题材剧集创作的心得:开拍前,杨阳为如何展现角色魅力思考良久,终于找到“一城宋韵半城水”这一切入点,让赵盼儿在水中划着小舟出场,并将剧本中许多重要戏份都改为水上拍摄,将“古韵之美,尽在水中”展现得独具中式美学特色。学员们表示,平时要展现“美”往往会想到商业包装,这些课程让大家意识到,要充分发掘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化,才能滋养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近年来,很多观众很喜爱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为了帮助青年创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培训班邀请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王姝讲授以“科幻创作的核心驱动力”为主题的课程,她分享了自己参与电视剧《三体》创作的心得——为角色梳理了学术体系,设定了其研究方向、师从何门,甚至在人物陷入困惑时应该读书中的哪几行字都做了特别设计,让人物、故事更加真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仝舟讲述“外星生命探索——地外海洋生命科学研究”,并为学员们的科幻创想和创作困惑提供了帮助与解答,“如果有地外生命,可能会是怎样的形态”也成为学员热议的话题。
化解实际困惑
获得更多启发
在关于剧集创作题材选择的讨论中,许多学员坦言,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化解了实际困惑。与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相关工作人员的直接沟通与交流让编剧王小泉对题材创作的边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她说:“年轻创作者总会担心三方面的难题,既有对管理标准、创作边界的迷惘,也要关注到不同人群的观看偏好和受众期望,还要考虑如何吸引资方。有时只好找来已被市场认可的剧来做参考模板,不敢尝试更多题材。”
北京市青少年服务中心心理与法务热线负责人苏伟在“未成年人心理支持案例分享”课上提到的“踢猫效应”令编剧孟小豹印象深刻,她表示,“青少年问题不只是教育问题,也有社会压力的传导,今后在写这类角色时要从社会层面进行分析解读,这样不仅丰富戏剧走向,更呼吁大家关注和保护青少年成长”。
此次培训还使青年创作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政策要求和管理边界,并从中获得新的创作思路和启发,同时,管理部门对相关政策的介绍与解读,也让年轻创作者找到了归属感。导演李毅表示,“管理部门在交流中提到,能为我们在拍摄重点题材时协调权威部门专家指导,这让我感到很温暖”。
关注青年发展
建立培养机制
近年来,80后、90后青年人才成为影视创作的新生力量,更是推动未来优秀作品持续产出的关键动力。“只有在创作者的事业上升期引领好、帮扶好,才能建设起一支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专业化核心主创队伍。”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表示。
本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均参与创作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的作品,展现出发展潜力,包括2023年引发观看热潮的电视剧《狂飙》编剧周萌、王莹菲和近期收获广泛关注并登顶奈飞平台榜首的网络剧《新生》编剧高博洋,以及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剧集《我的阿勒泰》导演、编剧滕丛丛,编剧彭奕宁等。他们都是当下剧集行业的中坚力量。
此次培训班专注于扶持行业新生力量,不仅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学习提升的平台,更为广电总局开展常态化青年创作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样板。据介绍,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将保持沟通交流渠道畅通,分层级、分步骤地组织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等进行交流培训,逐步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未来还将通过多种方式,如政策咨询、讲座授课和座谈交流等,为青年人才的影视创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推动电视剧、网络剧和网络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路静怡)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