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见自然、见生活、见文明(古悦新喜)

发布时间:2024-12-28 02:59:48 来源: sp20241228

  中国画《松溪泛月图》,作者南宋夏圭。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剑阁图》,作者明代仇英。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画《千里江山图》局部,作者北宋王希孟。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山水文化积淀丰厚,岩壑林泉之间凝聚着历史烟云、沧桑印迹。自隋代开始,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画科。它既是自然山川的描摹,也重笔墨技法的精妙,更与家园、品德、情操、修养等紧密相连,浸透了中国大地上的天地体验、生命感悟、自然情怀、哲理追索,成为古代绘画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

  近期,“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之专题学术展“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出。展览聚焦山水图像中的古代中国,沿着山水画境—物质生活—人文情致—思想观念的渐进路径,组合成“缤纷山色”“斑斓世情”“逸兴飞扬”“澄怀味道”四个主题单元,提炼和展示古代山水画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中华文化精神,旨在让自然与人文妙相交织的艺术辉光,充实今人的心灵世界。

  人世间的万千气象

  农耕文明时代,天地山水与人类物质生活密切相关。在历代不绝的山水图像中,可见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群,于其间居游行旅,渔樵耕读,经营商贸,齐家治国。

  乡村大地上的胼手胝足、深耕细作,浸透了人的劳作与情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五代、北宋时期,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董源、巨然创作的《关山行旅图》《晴峦萧寺图》《溪山行旅图》等厚重峻拔、气势雄伟的山水画,多以主山堂堂的高远图式、全景构图,画突如涌出的巍巍高山、万仞巨峰、蜿蜒河流。山重水复之间,有古道溪桥、村居野渡、渔市山驿。如《关山行旅图》画幅下部表现的是生活气息浓郁的乡村日常,有村舍客栈、柴门茅舍,鸡犬相闻豚在栏,行人闲坐店家忙。局部放大《晴峦萧寺图》,通过建筑样式可以看出当时不同类型店铺的经营业态。画卷呈现了山明水净、古朴生动的民间生活场景。

  山水中的建筑之美,是宋代画家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影像。两宋时期,巧妙融入自然景色中的建筑,逐渐成为山水画的重要元素。南宋马远《华灯侍宴图》,以淡设色画夜景。苍茫夜色中,建于山中的建筑、园林,与自然山川和谐相融。在不少宋代传世画作里,崇山峻岭或溪山无尽的连绵间,均安置有巍峨的殿宇、回旋的长廊、亭亭的楼阁。它们在云雾的笼罩和林木的掩映中或隐或现,一改以往殿堂金碧辉煌、庄严整肃的传统形象,在气韵生动的自然节律中,以造境之趣和山川气息,为我们留下一个有关宋代建筑特色的独特印象。

  女子的清姿丽影,也是山水画中常见的艺术元素。宋代的《瑶台步月图》《江妃玩月图》《桐荫玩月图》《天寒翠袖图》《松阴庭院图》《靓妆仕女图》《盥手观花图》等,生动表现了女子于山间院中的闺阁生活,画风沉稳,刻画工致,画境清雅,展现了宋人的精致与风雅。明清时期精于画意的江南女性画家,更以手中笔墨写庭阶兰竹、园中玉树、山中明月、心底思绪。

  在纸笺丝绢之上,古代社会的人间万象、世情百态多姿多彩,被艺术的创造之力,汇聚成斑斓形色,成就不朽的文化传统。

  山水间的人文寄寓

  中国文化有着向山水寻求慰藉、抒发情感的传统。此山水,是自然的山水,更是饱含深情的人文山水。高山大水万年屹立的永恒不朽、千载不息的奔涌流淌,予人心灵洗礼,涵育品性修养。人们于此间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体验宇宙万物的神秘、自由、丰茂和生机,涵养虚怀若谷、大度包容的高远格局,挥洒探索山水内美的才情意趣。

  南朝宋宗炳撰《画山水序》,提出“含道暎物”“澄怀味象”“畅神”“卧游”等观点,阐述了文人学子于峰峦重叠、云林森眇处优游盘桓,循影索理,与自然山川应目会心的生活理想,影响深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人有挥之不去的山水情怀。在中国美术史上,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家和文人画,更是山水画的主流和成就所在。文人画家们常常于山水实体之中,通过各类感官体验,观察山川运行,体味自然意趣,寄寓无穷的人文情思。

  寻常之物中,有深情的涵泳。例如,芦苇既是江南乡村常见植物,也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之物,在画家笔下呈现柔美、灵秀、萧疏、野逸、清旷等不同意境。元代吴镇以“渔隐”为主题的《渔父图》《洞庭渔隐图》《芦花寒雁图》等山水画中,都可以见到芦苇这一意象。画家以此深谙熟悉的景物,表现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和审美趣味。

  经由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吟咏、描绘的人文山水,集聚着创意灵性和时代精华,是镌刻人们记忆和经验的空间,后人可以借此与先贤、与传统相与往还,寻求同声共气的心灵契合,获得斯文传承的意义。如明代姚绶对元代文人画传统,既有自觉的学习、传承意识,也有深入的临摹和创作实践。在《三绝图册》中,《鹊华山》是对赵孟頫经典之作《鹊华秋色图》的学习、传承和致敬。从姚绶自题诗中言及的孤山、放鹤、梅花、月辉等词中,可见作品《西湖》是对宋代隐逸诗人林逋“梅妻鹤子”故事蕴含的高洁主题的传承。《芝芳》则是对唐代重彩设色技法和风格的传承。

  历代山水图像中的峰谷、溪泉、烟岚、夕阳、山月、嘉树、花影、禽声,简册、法帖、画卷、琴棋,吟诗、品茗、焚香、雅集,种种自然和人文的意象,表现的是阅尽人世繁华后向着自然山水的返璞归真,是摆脱俗务禁锢后身心俱获释放的自由无羁,构筑起生动丰饶的精神生活之境。

  哲学里的审美表达

  人在自然山水中的审美觉醒,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文艺传统讲究“文以载道”。山水艺术与德性、哲思、智慧紧密相连,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艺之“道”的各个方面,既提炼和奉献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概念、范式、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也在哲学思辨的境界里升华,蕴含着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家国观、审美观的丰富元素,由此进入中国经典文化符号行列,具有形塑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

  自然观在山水画中纷然可见。从五代巨然《溪山兰若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山川形象中,可见人对自然的崇敬之心;从明代仇英《剑阁图》、清代禹之鼎《江乡清晓图》的题材表现中,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南宋“半山一角”的图式构成中,可见画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体味。就社会观而言,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屈鼎(传)《夏山图》以“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为创作理念,喻示着森严井然的社会秩序。南宋赵黻《江山万里图》的江山守望,是家国观的形象表达。而清代黄易创作的访碑图册,则生动描绘了于山水间传习经典的文脉赓续。长山阔水与灼灼艺事的相印相成,构筑起精神丰盈、人文璀璨的观念世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山水画理更凸显中国文化特质。“半山一角”,作为南宋以来一种十分常见的山水画构图形式,可谓是简约空灵的山水美学典范。在南宋夏圭《松溪泛月图》、元代孙君泽《雪景山水图》等中,都可见到墨色表现的山石、林木、楼阁、江帆、舟船、点景人物,是为“有”之实景;而由大片空白画面所表现的天光水色,则乃“无”之虚境。它们黑白相对、虚实相应、有无相和,共为一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映衬,构成完整画面,予人和谐有致的中和美感。此处的黑白、有无与虚实,更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概念的奥义显现,揭示了事物彼此对立而又相互消长、对立统一的趋势与特征。

  有鉴于此,“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专题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古代山水画作的艺术成就展示,更非传统视野中文人心境和笔墨意趣的小众玩味,而是以策展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聚焦中国艺术特质的文明探索:展签上对每幅作品画意文心的阐释;“耕织”“旅舍”“踏歌”等知识点和小故事的深度解读;历代“诗意图”等主题画作的专题学术梳理;大型视频、触摸屏、灯箱等设施对历代“西湖十景图”风格变迁等加以AI动态展示……观众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山水画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是反映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从历史资源汇聚层面,昭示了传统形塑的内聚力;从当代文化建设层面,激活了文化创意的生命力;从社会美育培养层面,分类构筑起爱国、担当、和合、清逸等系列图像谱系,有助于观者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山水画的文化特质、艺术特色,等待着我们继续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和充分展示,让蕴含其中的文化基因密码更加生动可感。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8日 0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