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居住之困 香港加速推进公屋供应

发布时间:2025-01-10 08:00:05 来源: sp20250110

  “居者有其屋”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古老而悠久。然而在香港,居住问题却一直是社会无法回避的痛处——人均居住面积仅十几平方米,而购买一套住宅往往需要一个家庭数十年的积蓄,更遑论由此衍生出的劏房、笼屋之困。

  对许多香港基层市民来说,公共屋邨(简称“公屋”)是解决住房需求的“救命稻草”。作为特区政府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公屋在香港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至今仍有约三分之一的香港人口靠公屋解决住房需求,可以说是香港规模最大的惠民工程。然而由于需求量持续增加、土地供应量少、资金投入较大、建筑周期漫长等问题,香港公屋一直“供不应求”,申请轮候时间更是常年居于高位。

  “解决‘住’的问题,是本届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2022年7月,李家超宣誓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上任之初即针对土地供应及房屋问题提出多项举措及目标。两年后,这些举措初见成效。

  李家超近日透露,特区政府已为未来十年的公屋供应觅得足够土地,可兴建41万个公营房屋单位,预计超额完成约10万单位;而加速供应之下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已由本届特区政府上任前的约6年回落至5.7年,并正逐步向“2026/27年度降至4.5年”的目标奋进。

  除了加快公屋建设的速度和数量,本届特区政府还致力于改善市民在轮候过程中的居住条件,积极应对劏房问题。在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之际,我们拜访了多位曾经或正在经历劏房生活的香港居民,来观察特区政府房屋新举措的成效。

  ●GDToday记者李心迪南方日报记者陈彧发自香港

  1.劏房怪相:愈穷住得愈贵

  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至今仍有21.6万香港居民住在10.8万个劏房之中。

  在香港深水埗的老街上,拥挤的商铺间偶尔会出现一扇扇不起眼的小门。打开门走进去,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窄而陡的楼梯,通向这些年过半百的大楼内部,如蜂巢般密密匝匝挤满了狭小的劏房。“劏房”,是一种在中国香港普遍存在的住宅类型,即业主或者“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割成两个或多个较小的独立住宅单位,用作出售或出租之用。

  推开其中一间劏房的门,就是陈女士住了8年的家。逼仄的房间里堆满了各式生活用品,老旧的墙面随处可见斑斑霉点。厕所兼具了厨房的功能,马桶对面就是炉灶,而客厅也是卧室,一张子母双层床和一套桌椅就是全部的家具。

  子母床靠着窗户,下层是母女两人的睡铺,上层则堆满了各式杂物。而这样一个栖身之所,每月还需要支付4000多港元租金。

  “最对不起孩子,让她从出生第二年起就住劏房。”陈女士与女儿相依为命,当时选择在深水埗居住也是为了方便打工,“但是由于女儿太小了,一个人带孩子就只能打半天的零工,很难支撑开销。”让陈女士感到欣慰的是,放弃工作后她申请了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计划,特区政府提供的租金津贴可以覆盖劏房的租金,综援也能勉强支撑日常的开销。

  深水埗是香港劏房集中地之一。据深水埗区议员林伟文介绍,深水埗便利的交通网络,较为低廉的物价和充足的学位名额,成为很多轮候公屋人士,或者刚来港的“新移民”的居住选择。“近两年来,深水埗的劏房数量正以两位数百分比的速度快速增长,可以说是全香港各区中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林伟文说。

  选择劏房自然是为了相对低廉的租金,然而由于面积狭小,大部分劏房的每平方尺租赁单价比中环的普通住房还高。据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最新数据,香港超过一半的劏房面积小于13平方米,劏房内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为6平方米,但月租金中位数为5000港元,每平方尺(约0.09平方米)租金中位数为42港元。对比全香港每尺25港币的租金数据,劏房几乎要贵一倍,产生了“愈穷住得愈贵”的怪相。

  比起经济压力,孩子身心健康更让陈女士担忧。“女儿慢慢长大了,学校里大家也会开始比较。虽然我告诉她不要学人家攀比,但还是很担心长期住在劏房里会让她感到自卑。”陈女士说。

  因此,陈女士把生活的转机寄托在公屋上,“公屋的房租要低很多,环境也好很多。”她盼着早日能轮候到公屋,等女儿再稍微长大一些,自己可以找一份全职工作,从而改变困顿现状。但在轮候成功之前,她们仍然要一直住在劏房这个“暂时落脚点”。

  一方面是不断上涨的劏房租金,一方面是业主出于利益考虑将房子越“劏”越差……如何改善基层人士的居住环境,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房屋政策的重中之重。

  李家超在2023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解决劏房问题”工作组,对全面处理劏房问题作深入调研,计划为劏房居住环境设定最低标准,例如楼宇安全、消防及卫生要求、居住面积等。针对不符合最低标准的劏房,工作组将提出取缔方法。同时,特区政府已推出劏房的租务管制,限制劏房续租时的租金加幅。

  2.“搬来新家,孩子都开朗许多”

  低廉的租金,健全的设施配套以及极致的空间设计,让公屋成为香港大部分低收入的家庭和蓝领阶层的居住首选。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庄太量认为,之所以居住问题在香港尤其明显,主要因为香港本身土地稀缺,私人房屋的价格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根据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发布的2024年度国际住宅负担能力报告,香港连续14年成为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尽管2023年以来香港房价有所下跌,但一个普通家庭仍需不吃不喝16.7年才能购置房产。

  “但香港有公屋制度。”庄太量说。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见的类别,由政府或志愿团体兴建,出租予低收入市民。

  距离陈女士居住的劏房聚集区不到一公里,就是深水埗的一个大型公屋社区——白田邨。根据特区政府现有规划,白田邨将落成18栋公屋,可容纳3万人居住。过去两年,白田邨接连交付6栋公屋,还有一栋将于今年年底落成。

  吴女士是在两年前入住白田邨公屋的。在此之前,她和儿子连续7年租住在土瓜湾5平方米的板间房中。

  木板隔断房常在很多旧时代的香港影视剧中出现,比一般劏房环境还差。房和房之间只相隔一块薄薄的木板,邻居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几乎没有个人隐私。板间房里厨房和厕所也是公用。饭点时,几户人家都会挤在极为窄小的厨房里,胳膊腿直“打架”。

  这样的板间房,是吴女士从母亲手里“继承”租来的。“我母亲以前就住在这个房里,后来她轮候到公屋了,就让我们搬了进去。”住在板间房的这7年里,吴女士一直在申请公屋。其间,吴女士的女儿在2018年出生,一家人的生活更加逼仄了。终于,在2022年12月,他们搬进了白田邨公屋这个新家。

  走进吴女士的公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亮堂的客厅,墙上还保留着新居入伙的红色福字挂饰,周边贴满了子女成长的照片。客厅尽头,隔出了一间儿童房,放着4尺宽的木质双层儿童床,床边是孩子日常做功课用的小书桌。“这个小房间,就几乎跟我之前租的板间房差不多大。”吴女士说。320平方尺的公屋面积不大,但功能区一应俱全。公屋可以直接搭电梯下到地下层,既有商场也有公交站。

  “目前楼下的街市还没开,日常买菜来回要半个小时路程。我们年轻人无所谓,邻居的公公婆婆可能比较不方便。相信等旁边公屋也入户后,街市就会开始营业了。”吴女士说,周边也有一些体育设施,刚上中学的儿子非常喜欢运动,每天一有时间都会到附近篮球场打球。

  “搬来新家,孩子都开朗了许多。”一家人搬进了公屋,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让吴女士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盼头。

  “缩短公屋轮候时间,意义就在于此。”林伟文在社区工作多年,接触大量的劏房户,深刻感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对人身心的消耗。在他看来,一旦劏房户能换到适切居所,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都能得到改善。

  3.“全力以赴,让公屋建设快点”

  “早上楼”,几乎是每个还在轮候公屋的香港市民的愿望。然而由于需求量持续增加、土地供应量少、资金投入较大、建筑周期漫长等问题,香港公屋一直“供不应求”。

  公屋申请轮候时间常年居于高位,一直难以实现房委会早年订下的平均“3年上楼”承诺。对此,本届特区政府提出“提速、提效、提量”建屋,尝试在规划上“挤时间”,从而提出了“公屋提前上楼计划”。

  这项计划实际上是通过分阶段建房的方式,让公屋项目中部分楼栋先建成,先安排公屋申请者入住。根据李家超2022年发布的施政报告,该计划预计五年内可推出约12000个单位,让市民提早约3至18个月上楼。

  “能提前几个月,对我们来说都是天大的喜讯。”梁女士是这个计划的首批受益者。她原本和丈夫租住在屯门一间劏房中,2023年12月,梁女士接到通知,自己轮候到的业旺邨公屋可提前5个月交付入住,“真的非常幸运”。

  2024年6月20日,梁女士如期和丈夫搬进了新房。“尽管社区或交通配套设施还在完善,房子也还要装修,但我们愿意边住边装。”梁女士说,“现在分到的公屋面积是原来劏房的4倍,但租金连一半都不到。”

  据负责业旺邨公屋项目的房屋署高级建筑师陈少萍介绍,该项目包括4栋住宅大楼,共3550个单位,分两期建成。其中业和楼提前建成入伙,另外3栋则还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可交楼入伙。

  “因为业和楼的水电、消防通道等设施都不需要和另外3栋楼共用,所以具备先建成先交楼入住的条件。”但陈少萍也指出,并非每个建筑项目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公屋上楼计划”也无法广泛应用到每个公屋项目中。

  此外,因为周围的住宅大楼还未建成,提前入住的住户还需要面对周围配套暂未完善、建筑施工噪音等问题。对此梁女士表示,这些问题都可以克服,“再差也比劏房好得多,对我们来说‘早上楼’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优化规划,特区政府也在建筑技术上寻求突破。香港建筑署总工程策划经理李震球告诉记者,根据香港大学此前发布的关于“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先导项目的分析报告,混凝土MiC(模块化集成建筑)的施工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30%,钢材MiC能缩短50%,建筑成本分别下降6%和7%,整体人工成本则分别下降45%和70%,现场劳工生产力能提高100%至400%以上,施工质量更高,工地安全性更强。因此,未来的公屋建设将全面推行应用MiC技术。

  “建筑技术的提升会是我们未来公屋建设提速提效的主要手段。”香港特区政府房屋局副局长戴尚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MiC技术之外,香港也在积极引入智能技术,通过各类建筑机器人来提升建筑效率。目前,香港已有多个公屋项目在尝试应用这些先进科技,以解决目前建筑工人老龄化和人手短缺问题,进一步提高建筑效率。

  白田邨未来3到4年还将建成6栋公屋,也将使用MiC技术。这6栋楼的地基工程原计划于今年7月底完成,但在林伟文及其团队的帮助下,施工部门与政府部门、周边居民沟通协调优化了施工安排,地基工程提前三个月完成。“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让公屋建设更快一点。”

  4.从劏房到公屋多了过渡

  除了加快建屋,如何安置好轮候公屋的市民,使之免受劏房之苦,也成为特区政府近年来关注的议题。

  从过渡性房屋到简约公屋,特区政府正试图建立住房供给的“过渡空间”,填补短期内公屋供应不足的问题。

  何女士入住荃湾象山邨“乐屋”过渡性房屋项目已经快3年,除了房租骤降减轻的经济压力之外,最让她感到开心的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改善。运营“乐屋”的九龙乐善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过渡性房屋项目中,约八成是带着未成年孩子的家庭。

  “过渡性房屋是特区政府改善不适切居所的重要措施。”戴尚诚告诉记者,过渡性房屋主要在旧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来,因此工期短、入住快。不过,过渡性房屋的居住条件较公屋会相对简陋,有部分更是直接由劏房单位改建而来。

  据了解,目前特区政府已觅得土地供给超过21000个过渡性房屋单位,仅在今年就将落成10302个过渡性房屋单位,提供给轮候公屋三年以上或有特殊困难的人群。

  今年上半年,何女士收到了房屋署主任约见审核材料的消息,这通常意味着大约半年后,她就能分配到公屋。

  除了过渡性房屋,本届特区政府还推出简约公屋,提供给轮候公屋三年以上人群。“相比过渡性房屋,简约公屋更加具有针对性,兴建规模也更大。”戴尚诚说,简约公屋与过渡性房屋未来会相互补充,简约公屋专门针对轮候公屋人群,而过渡性房屋则更有弹性。

  为改善劏房户的生活条件,特区政府还推行“社区客厅试行计划”,提供洗衣空间、共享客厅、共享厨房甚至浴室,极大地补充了逼仄劏房在生活功能上的缺失。据林伟文介绍,香港第一家社区客厅便坐落在深水埗,陈女士女儿已成为社区客厅的常客。

  “过往有些小朋友甚至要坐在劏房的马桶上做功课。现在社区客厅不仅有儿童玩具房,还有专门的课室和辅导社工,配备可以上网查资料的电脑,让学生可以安心学习。这非常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林伟文说,现在几个社区客厅基本天天爆满。

  “安居乐业,其中安居是排在前面。住在劏房里,可能随时会被业主加租或者赶走。但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不会‘赶人’。当他们安心下来后,就可以着手做很多事情并寻求发展。”作为基层工作者,林伟文认为简约公屋和过渡性住房对改善劏房户居住环境意义重大。

  但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都属于短期住房,项目运营时间通常为几年不等,等到项目到期后,住户将何去何从?

  “简约公屋的提出,是为了弥补公屋供应不足的问题。”戴尚诚表示,按照特区政府2023年公布的《长远房屋策略》周年进度报告,未来十年(即2024/25至2033/34年度)公营房屋需求量为308000个单位。在头五年,特区政府只能完成三分之一的建设目标,有三分之二的单位将在后五年完成。

  但如果加上30000个简约公屋,头五年的公屋供应缺口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被补上。“因此,简约公屋本身的功能也是纾缓公屋轮候压力,而非旷日持久地存在。”戴尚诚解释说,“等到公屋供应提上来了,轮候时间下降了,简约公屋也就可以功成身退。”

  这两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土地与房屋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未来的经济和民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精简程序及提升效率,我们在2023年获立法会支持,一口气修订了六条涉及造地发展流程的条例。”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发言人告诉记者,修例后,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将未经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生地”转化为“熟地”的时间,预计可以从以往的至少六年缩短至四年;而对于规模较大且更为复杂的项目,则可将这一过程从大约十三年压缩至约七年。

  同时,为满足香港未来短、中、长期的经济及民生发展,特区政府计划在2023/24至2027/28的5个年度内合共收回逾700公顷私人土地,是此前五年收回土地总量的五倍。“目前收地进度理想,应该能按时交付公屋用地。”发展局发言人说。

  “现在所有人都在奔着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努力。”戴尚诚感慨,自己在建筑界干了三十年,服务过发展局、原民政事务局等多个部门,对造地建屋的各项流程都有了解。过去,在进行一个发展项目时,从收地到造地再到环境评估等各个环节涉及到不同政府部门,遇到有争议的情况会进一步延误时间。“而现在,房屋局、发展局等各个部门紧密配合,立法会也全力支持,大家同心合力,效率自然也提高很多。”

  “我们能看到特区政府是很有决心且很有魄力去解决房屋问题。”林伟文也认为,过去两年来特区政府确实做了许多实事,“一方面这届特区政府勇于面对公屋轮候时间过长这个问题,主动且持续地公布数据;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解决问题,推出简约公屋、过渡性房屋这些可以立即改善底层市民居住环境的措施。”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谈及香港住房问题时,曾提出明确期望:“大家可以畅想一下,当我们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时候,‘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光明景象?我们期盼那时的香港,经济更加繁荣,各项事业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更加和谐安宁。特别是现在大家揪心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极大改善,将告别劏房、笼屋……”

  相信,这也是特区政府以及每个香港市民的由衷期盼。

  (南方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