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9:01:04 来源: sp20250107
文/刘文文
不久前声称“中国新能源汽车没有技术含量”后,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CEO川西泉近日再次公开贬低中国电车,扬言“中国电车毫无技术可言,我不会收回这个观点”。
此前,川西泉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放言称:“虽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发展速度强劲,但在信息技术方面,只是像排列智能手机的图标一样,目前并没有什么技术惊喜。”
果真如此吗?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的业内专家直呼“他有点外行”。
自身难掩“堆料”嫌疑
“川西泉的言论感觉有点外行了。”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对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说。
他解释道,简单来说新能源汽车技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新能源车本身的技术,另一个就是智能网联的技术。“按我的理解,川西泉说的信息技术应该是智能网联技术,这并不是简单地把图标凑在一起。”
张翔说,智能网联的范围非常广,比如说有导航地图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车联网技术、数字座舱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生态软件技术、显示屏技术,还包括车载通信技术、感知技术、车路协同技术……“技术范围相当广,完全不是川西泉所说的‘把图标拼凑在一起’。”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汽战略院汽车电动化研究中心运营与国际部副部长梁艺认为,从字面意思简单来看,川西泉大意指智能手机已经可以完全满足消费者基础的娱乐服务,如听音乐、看视频等,在汽车上实现这些应用并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但看其新款车型配置,似乎也并未让人感到“惊喜”。
据悉,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公布的品牌首款车型“AFEELA”是由索尼和本田共同打造的,这款新车共搭载45个摄像头和传感器,加配一体式中控屏,并集成了索尼的影视、音乐、游戏等娱乐功能。
川西泉称,在电动汽车开发上,通过软件更新来增加汽车的附加功能将成为主流。为此,索尼本田将提供独特的移动娱乐功能。他称:“索尼本田打造的新车,应该向预判人类思维并提供优质服务的移动工具进化。”
而在业内专家看来,其精心打造的新车难掩“堆料”嫌疑。拿着这样的作品就敢贬低中国电动汽车,似乎难以服众。
梁艺说,该车型要到2026年才能量产发售,售价不得而知,但如此高额的附加装配必然会提高成本。第一份“答卷”能否带给消费者体验及价格“惊喜”,且看日后分解。
中国电车多项技术引领全球
再回到川西泉所说的问题上,中国电动汽车果真如他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技术创新吗?当然不是!
事实上,中国汽车品牌在车联网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智能体验方面也是表现出色。以车企举例来说,不久前蔚来发布了中国首个整车全域操作系统,这是汽车行业首个由车企自研并发布的智能电动汽车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刚刚上市的极越01融入了文心一言语音大模型能力,是全球首个大模型“上车”的智能汽车……众多例子不胜枚举。
“且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产销量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足以说明技术水平不俗。仅就动力电池技术而言,中国就做了很多创新。”张翔说。
如今,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已成中国外贸“新三样”。湘财证券分析师文正平表示,中国动力电池大量供货国外市场,今年前九月出口量超过去年全年,中国锂电产业发展全球领先,拥有最完整的锂电产业链,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都已经开始大量供货国外市场,出口量很可观。
“中国汽车工业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电动化领域已跻身国际前列。”梁艺说,整车方面,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不断提升,主流车型已达到400公里以上,搭载PA级智能化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占比已达到45.7%,高于传统燃油汽车的31.8%。
动力电池方面,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达到300瓦时每公斤,成本下降至每瓦时0.5-0.6元,同时刀片、CTP等新结构电池得到产业化应用。
驱动电机方面,驱动电机功率密度已超过6千瓦每公斤,电驱动向高效、高速、高密度、低振动噪音、低成本方向发展,三合一电驱动总成系统已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燃料电池系统方面,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达到5.18千瓦每升,单堆功率覆盖范围为150-220kW,低温冷启动温度实现-40℃的突破,石墨双极板电堆寿命达到20000小时。
“总的来说,中国电车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领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引领全球,在性能、成本、安全性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梁艺直言。
海外市场越发看好中国电动汽车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国际舞台上越发耀眼。去年中国电动汽车在巴黎国际车展上大放光彩,前不久中国新能源“军团”在慕尼黑车展震撼全场,最近东京车展上比亚迪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都印证了海外市场越发看好中国电动汽车的事实。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老牌国际车企也在“牵手”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试图谋求更大的突破,碰撞出新的“火花”,如奥迪牵手上汽、大众投资小鹏。这表明中国品牌的“硬核实力”已逐渐为国际所认可。
诚然,当前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仍存挑战,一些技术尚不成熟,如续航里程、充电便捷度有待提高,基础元器件以及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等瓶颈技术仍待突破。在此背景之下,众多国产车企直面问题、潜心研究,主动走出舒适圈,寻找突破口。
分析认为,眼下新能源汽车竞争已进入“下半场”,新一轮比拼再度升级,淘汰赛更为残酷。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印,方能行稳致远。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