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牢牢把握住农业“中国芯” 看今日好“丰”景

发布时间:2025-01-07 08:10:00 来源: sp20250107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最新消息,目前,我国秋粮收获已经超过一半,有望再获丰收。各地新收获的农副产品,也将进入千家万户。今天,我们对一日三餐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更进一步,要吃得更健康更营养。所以我们今天关注丰收,也从单纯的口粮作物,进一步扩展到鱼、肉、蛋、奶等更丰富的食物。怎么让原来少见或是高价的食物更多摆上大家的餐桌?这就必须要从“头”开始,牢牢把握住农业的“中国芯”,把种质资源抓在自己手里。

  瓜果蔬菜、鱼肉蛋奶,今天,中国人的餐桌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大家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秋季,我国东部沿海先后开海,新捕捞的海产品一上岸,许多人都要尝个鲜。在青岛海鲜市场,除了秋天常见的大虾、海螺、螃蟹,大家挑选的海产品中,还有以往这个季节并不多见的品种。

  生蚝学名牡蛎,中国是原产地之一,东部沿海许多地区都可以养殖。以往,牡蛎在冬末初春最是肥美,夏秋季是繁殖期,并不适合食用,但是近几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牡蛎新品种——三倍体牡蛎,实现了一年四季的美味供应。

  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研究员许喆:“正常的牡蛎都是二倍体,它们两个的年龄差不多,二倍体要比三倍体小很多,因为三倍体多了一套染色体,繁殖季节不排浆,它的肉体基本上全年都可以很丰满,可以提供给大家鲜美的生蚝。”

  个头大,还能四季供应,牡蛎新品种培育的背后是我国海水养殖方向的变化。中国是海水养殖大国,但是长期以来,因为采用比较粗放的养殖方式,盲目增加养殖数量,最后产量和质量却没了保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张国范:“2000年左右的时候,对虾、养殖贝类、鱼类都发生了大规模死亡,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存在系统性问题,这种完全野生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简单驯化,拿过来就养,不适应现代养殖环境。”

  如何从海洋里获取更多的食物和更好的营养,在贝类产品养殖中,研究人员利用三倍体育种技术,得到了更适应现代养殖的品种。对海产品来说,不仅要有科学的养殖方法,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完整的产业链保障,在三倍体良种诞生后,牡蛎产业从养殖、加工到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配套升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张国范:“比如容量的控制,包括溯源技术、净化等工业化措施的加持。我们过去主要在黄海渤海进行养殖,现在扩展到福建东海以及广东、广西、海南南海,每年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100万吨,产值100个亿。”

  现在,除了产地附近的居民们可以大饱口福,远离大海的内陆居民也能经常品尝这些鲜美的海产品。

  除了牡蛎,三倍体育种方式已经在鲍鱼、海参等其他海产品上也获得了进展,中国人将能从海洋这个“蓝色粮仓”获取更多的优质食物。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张国范:“我们国家目前有131个海洋水产品的新品种,对于饯行大食物观、优化百姓食物的组成、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让更多优质食物端上中国人的餐桌,需要更多的本土优质品种的保障。

  近年来,在我们的日常食谱中,牛肉菜品越来越多,牛排等西式餐饮也得到一些人的青睐。但是,我们吃到的牛肉,大部分都是引进国外肉牛品种后培育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李俊雅:“核心种源依然依靠进口,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我们自身的供种问题,在特殊时期,如果我们不能从国外进口相应的优秀种质,我该怎么做;另外,我们引的这些国外的品种基本上都不是本品种的最优秀种牛或者种牛的冻精。我们必须要培育出满足我们国家主流市场供给型的品种。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育种专家就开始培育属于自己的肉牛品种。和粮食、蔬菜等作物培育不同,肉牛新品种的培育需要等待每一代牛犊的长成,充分展现特点后,再进行下一代的选择培育。历经40多年,最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乌拉盖地区培育的新品种华西牛,展现出了最高的综合性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李俊雅:“生产性能方面,目前的情况下,日增重育肥牛和北美的西门塔尔牛处在同一个水平,我们还要高于澳大利亚西门塔尔牛的水平,华西牛含有中国牛自己的血统,比如蒙古牛、三河牛,乌拉盖冬季零下40℃以下低温能够扛过来,其他牛不行。

  2021年底,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现在,华西牛的育种群达到了17000多头。但是,要真正实现规模养殖,和其他国外品种上百万头的育种群体相比,华西牛的群体数量急需扩大。

  怎么迅速扩大华西牛的影响,增加种群数量?华西牛育种团队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后,成立了华西牛育种联合会,并为参与华西牛育种的企业、养殖户架设了专门的监控设备,提供实时指导。

  通过不断推广,现在,全国已经建成了多个华西牛核心育种群,分布在内蒙古、吉林、河北、重庆、云南等12个省区市,许多今年夏天刚刚出生的小牛犊也已经被早早预定。除了华西牛,中国肉牛新品种还在不断培育中。接下来,将不断提高国产牛肉的口感和质量。

  健康饮食,有鱼有肉,也离不开新鲜蔬菜。最近,我国秋季蔬菜陆续成熟,大量上市,除了山东、河北等蔬菜大省的供给以外,来自甘肃、宁夏的高原蔬菜在补充我国夏季的蔬菜供应后,最后一茬秋季蔬菜也在陆续收获。在甘肃榆中,西兰花、芹菜、甘蓝等一下地,就有收购商直接拉走。

  西兰花原产意大利,因为营养价值高,早就流行国际市场。多年前引进中国,当时许多普通蔬菜一斤售价还不到一元,西兰花却能卖到十块钱一斤,曾是名副其实的高价蔬菜。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花菜品种改良岗位专家 李占省:“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以后,每年出口创汇,我们现在有一个趋势,由出口转内销。10年到15年之间,我们已经扩散到全国各地种植,2010年的时候,全国栽培面积接近100万亩,现在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

  种植数量的增加,让西兰花的价格越来越亲民,也越来越多来到了大家的餐桌上。但是多年来,我们吃到的西兰花大多是进口品种。

  甘肃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技师 杨海兴:“进口品种抗逆性比较强,对当地适应性也比较强,所以农户依赖这个品种的时间也比较久一点。”

  对进口种子的高度依赖一开始并没有太大影响,但近十年来,几度出现的 “种子断供”不仅曾让榆中的西兰花种植户面临无种可种的困境,对全国的西兰花供应都曾带来了影响。

  要实现稳定、平价的蔬菜供应,必须要有稳定的种植,最大的前提是稳定的种源供应。事实上,上世纪西兰花引进国内后,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就已经开始着手西兰花的制种研究。浙江台州市农科院是最早开始研究的单位之一。但是和普通蔬菜相比,因为缺乏本土种质资源,相关育种技术掌握有限,一开始国内培育的品种,都不太成熟。

  浙江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何道根:“它的育种周期很长,我们一年只能繁殖一次,培育一个品种至少要10年以上,我们2011年培育的一号、二号品种,它的商品性不好,开花时间对温度、湿度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的制种产量以前一直没有突破。”

  近年来,我国对西兰花、胡萝卜等被“洋种子”卡脖子的品种进行了集中攻关,培育出了一批国产品种,实现了大规模制种。今年,甘肃榆中种植的西兰花,就有台州市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

  今年,我国各地种植的西兰花国产品种达到了15个,占到市场近三成,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都有种植。进入秋季,东南沿海的西兰花也陆续开种,接档高原蔬菜,保证西兰花的稳定供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从源头开始,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力度。农业农村部此前表示,将持续增强重要种质资源等关键要素控制力。在培育优质中国种子的同时,相关配套的产业链、服务体系也要跟上。只有让我们的农业有了更多“中国芯”,才能迎来更多的丰收,我们的餐桌也才会越来越丰富。

  编辑丨陆宇佳 柳栋 宋帅 郎清哲 张磊

  摄像丨阮红宇 于杰 薄书宁 卢山

  剪辑丨苗佳亮 张文庆 【编辑:史词】